罗大佑悠悠吟唱的《乡愁四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故乡母亲化,是我们最大的情感认同。 但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离乡的进城者,回乡后一次比一次失望。故乡,已非记忆中那样温馨了,无序的开发和污染吞噬着广大乡村。更令人忧心的是:乡村已不是一个生态完整的社会了,常年只有最弱势的两类人:老人和小孩留守,靠打工的成年人寄钱回来维持生活,而代表都市文化的电视,也几乎消灭了除打牌赌博之外其他传统的乡村娱乐方式。曾经古老乡村的风景,因为时代飞速发展,整个乡土中国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城镇化的号角声中,我们看到了63年来最枯竭的长江,看到了被灰霾笼罩的海棠花,看到被拆成废墟的家园,看到了千篇一律的玻璃幕墙,所有的诗意,都只能化在脚下飞驰而过的车水马龙中。
“美丽乡村”已成概念,“千疮百孔”才是现状。 乡愁对于每个人都有着极其复杂的情感,一个生命的过程,除开父母给我们的肉身这个硬件以外,还有就是故乡给我们的最初的精神软件。我们的硬件和软件都在故乡基本形成,所以要“记得住乡愁”。
“记得住乡愁”是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物”的城镇化,更要注重人的感受和文化的传承,不应盲目地大规模圈地盖楼、搞人口大迁移,而应尽量满足迁入城市的“新市民”的情感需要。应保持乡村原有的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原汁原味的乡土和历史文化,和睦亲善的人际关系,使人们产生一种“回到故乡”的感觉,从而尽快融入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城市,找到归属感。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但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统筹城乡,公平发展,均衡发展,让农民与城市居民共享发展成果,让农民归得了乡、愿意归乡,发展的同时切要“记得住乡愁”。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张家界在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