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带着民意去扶贫

[ 作者:袁政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4-17 录入:吴玲香 ]

近日,华中地区一位省领导到基层暗访扶贫工作,参加汇报的个别乡镇干部连本辖区贫困人口数量都说不清,令这位领导同志当场震怒。此事在网上引起热议,网友们也对这些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作风予以批评。(新华社4月11日)

确保我国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是党和国家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十三五”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为此作出了一系列政策安排。“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这是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的2017年脱贫任务。2017年是脱贫攻坚关键年。为了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紧张有序开展着扶贫工作。

但,扶贫工作在一些地方存在“上紧下松”现象。有的基层干部以会议落实扶贫,口号喊得很响,会后却不琢磨脱贫思路,坐等上级来“帮忙”;还有的基层干部“认认真真”走过场,只顾上面不顾下面,建档立卡、向上级汇报写得清清楚楚,真正的贫困户却没走过几家;更有的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中投机取巧,搞“数字脱贫”,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靠拿财政的钱补贴贫困户以完成脱贫任务……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根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的“十三五”时期国家脱贫攻坚总体思路、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指导各地脱贫攻坚工作的行动指南,是各有关方面制定相关扶贫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最终需要基层干部一条一条、一项一项去落实,需要扶贫干部拿出“绣花功”,“最牵挂”困难群众,把贫困群众时刻记在心里,装在心里,急贫困户之所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人民的民意。脱贫攻坚,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和责任,每个党员干部都应义不容辞。贫困地方的党员干部尤其要把贫困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时常与党中央对焦,与中央步调一致,唯有带着人民的民意去扶贫,才能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作者单位:四川省盐亭县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