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美丽乡村引发的一场跨界碰撞

[ 作者:羚羊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18 录入:实习编辑 ]

我们面对的重大问题永远不能在产生问题本身的层次上被解决。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乡土、文化、教育、新农村、合作金融、新产业、新型城镇化、乡土建筑、设计……当我们谈论乡村的时候,它已经包容了太多太多的话题。作为城市发展的二元共存,新乡村生活社区,所能激发的无限创新发展可能,需要更加跨界的对话、共融和合作。

以有效的跨界对话为起点,耕心乡村众创在北京组织了一场以“新乡村生活社区,新创新发展可能”为主题的世界咖啡馆活动。各界人士相遇在3ESPACE公益创新空间,他们中有来自中国乡建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北京光华设计基金会、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百信互助金融等资深的乡村建设实践者和研究者,也有来自教育、互联网、法律、建筑、规划等诸多领域的跨界达人。

一开场的松鼠搬家游戏,让大家打成一片,在“大火”“大水”和“地震“的不同场景中,大家迅速紧张地变换大树和松鼠的角色和位置。随后,大家深入反思了游戏给乡村建设与发展带来的反思。如乡村建设如同松鼠和大树的系统性依存关系,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角色和位置需要迅速调整转换,以新的视角看待乡村等等。

他们在松鼠搬家游戏后,自由分成了5个小组,通过“世界咖啡馆”的形式,进行跨界思想碰撞。每一小组有一个固定的桌主,桌主可以设定一个话题,其他轮流前来桌子“喝咖啡”参与闲聊的队友,则需要围绕同一个话题展开深入讨论。不等主持人介绍完“世界咖啡馆”游戏规则,大家便快速进入到侃大山模式。

经过完全停不下来的讨论和队友交换后,每组围绕不同的主题进行了热烈且深入的跨界思想碰撞。

第一组桌主王小平老师,“十年磨一剑”的无私奉献感动了到场的每一个人。作为天下溪组织的唯一一名乡土文化教育的领导者兼行动者,王老师坚持“乡土文化教育”的发展理念,真正地走近乡村,进入到云南、湘西、阿坝州等地,和当地人一起编写教材,力图通过“乡土文化教材”进课堂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们一个观念——“由‘我’开始认识世界”。

第二组以姜柏林老师为代表的成员们集中讨论了“新型合作金融体系”。姜老师一直致力于推广资金互助合作社和农村小型信用组织等真正帮助农民改善生活的事业。

另一位发言人石峰老师给予了姜老师非常高的评价——“孟加拉国曾经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尤努斯先生,只推动了能够借钱给穷人的小额信贷银行,而姜老师则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即不仅贷款给穷人,更是通过公平的机制教农民如何办银行。”

姜老师主张通过金融将生产和消费组织起来,并努力激活农村的传统互助系统,将养老、教育等相关问题都纳入到系统的建设中来。姜老师随即在分享中谈到了自己的认识“当前中国农村多半是他组织的管理方式,而实现经济自治前提下的社会(区)自治才是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道。这就要求解决好两大关系——一是农民自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二是农民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关系。

第三组讨论了《京津冀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与快速国际化》。大家分析了老龄化相关的区域、政策、文化和精神层面例如生死观等方面的问题。如论题本身,城乡一体化体现在了消费合作层面,然而城乡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依然是以环境友好为代表的社会共治问题。

第四组台湾同胞桌主自告奋勇承担了小组的发言人兼颜值担当。在简要总结了团队成员围绕乡土博雅教育、城乡协调发展、爱心书屋展开的讨论后,集中分享了其对于可持续发展、产业化、共创共享共赢等理念的支持,并强调了载体和平台的重要性,谈到了作为一个投资人对人才的关注和看重。

最后一组优山美地的马总,从城市规划师到乡村规划师的身份转换切入,分享了前后10年做“美丽乡村”研究的故事和感受,强调了固本培源和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文化培源”的观念,即在乡村培育出独特的产业,而不一定要规模化。最后,以“途远优美书屋”的创新发展模式为例,进一步强调了对乡村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耕心乡村众创车明阳则表示,全新的时代全新的挑战全新的机遇,让新一代青年人重新认识乡村的价值,耕心会通过新乡村生活社区的探索和营造,打开乡村生活的新可能,挖掘乡村的新价值。

与会者在自由的分享与交流中,头脑风暴出了许多新点子,更在毫无保留的对话中清晰了自己的观点,并找寻到了初心。

撰文:羚羊(乡土博雅教育推广者,出版业从业人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耕心乡村众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