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乡还是留城,依然是个问题
回乡过年热闹,留城过年自在;回乡过年破费,留城过年冷清;回乡过年传统年味浓,留城过年也有新乐子;回乡过年阖家团圆是老传统需要传承,留城过年不给春运添堵是新趋势得适应……每年此时,返乡过年还是留城过年都成为异地务工者难以决断的问题。
记者在多个城市采访发现,大城市“空城”现象已经在逐渐缓解,务工者年龄越来越以80后、90后为主,更适应城市生活的他们,城市归属感萌芽,更愿意避开春节人潮,选择拥抱新的生活,留城过年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春节,仍然是一个富含文化意义的节日,人们对节日有着仪式的期待,培养了留人过年土壤的城市,也要为这土壤增添生长力的元素。如何给同为建设者的外来工城市春节增添“烟火味”,考验着城市的温情。
遵义:为了让农民工拿上工钱回家,他们熬夜坚守
1月15日23时,中建四局三公司遵义奥体中心项目部的农民工宿舍内还亮着灯。临近新年,项目部的大部分农民工都陆续返乡了,而项目部的管理层每个人都还在留守工地。
“老张,你仔细看看,我觉得这个螺丝的数目对不上,我们再仔细核实一下。要保证还没走的农民工们不能少拿一分工钱。”在安装部办公室,项目经理付晋刚正在和劳务公司经理张勇进行项目核算,核算的结果就是老张手下80多名农民工一年工钱的依据。两个人在数目上产生了分歧,一致决定,第二天一早去库房清点数目。
24时,付晋刚把老张送走,疲惫地打了个哈欠,“还不能睡,还要把明天的工作安排好,农民工走了,管理的工作压力更大了。”说完,他从抽屉里掏出一袋咖啡,熟练地撕开,泡上,双眼继续紧盯着一张张数据表。房间里的同事们也在电脑前各忙各的,贵州冬天的寒夜难熬,几个人在屋里开着暖炉,响起了一阵噼里啪啦的敲击键盘声。
今年31岁的付晋刚参加工作8年,他跟着项目部走过大江南北,这几年来他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农民工回家越来越方便,而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回家的反而越来越少了。“跟着我们一起施工的农民工几乎每年都能按时回家,买不到车票,公司还会协调政府和工会帮助他们买票。”他说。
次日凌晨1时,付晋刚的手机响起,一家劳务公司的经理告诉他,明天又预计有200名搞安装的农民工要离开工地返回湖北老家。“看样子原定在下个月15日开工的计划要变了。”付晋刚拿起工作计划,重重地用红色圆珠笔在上面做了修改。改完后,他咕嘟一口,将咖啡喝了个干净。
这已经是付晋刚连续3天熬夜了。
白天大家都在赶工期,没时间搞结算,而农民工又急着在年前回家,付晋刚决定在年关前每天加班5小时来完成工作。这天夜里,他回到宿舍后,已是3时多,临近的农民工宿舍,早已万籁俱寂,人们安然入睡。
1月16日,早晨7时,付晋刚接到了老张的电话,两个人来到一间堆满器材的库房内点数,3个小时后,数据出来了。下午13时,老张手下的80多名农民工领到了工钱。农民工班组长秦中心今年领到了11万元的工资,他笑着告诉记者,领到这笔款后,他定了3年的“小目标”就要实现了:“我想给家里修栋房子,预计要花30多万元,已经攒了两年多的钱了。谢谢项目部啦,结算这么快!”他已经订好了去重庆的汽车票,然后转火车回武汉。
下午14时,长途大巴车来工地上接秦中心和老乡们返乡。付晋刚则返回寝室安心地睡了一觉,接下来的两个星期,他还要经常性地这样加班。“看着农民工们能满意回家,值了!”他说。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工网--《工人日报》 2017-01-17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