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2017年01月09日电 不能“拉手能站、撒手就瘫”,扶贫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但这不等于说让干部干得热火朝天,贫困户在家坐着拿钱 。
因此,扶贫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精神上帮助贫困群众扶起“精气神”,激发贫困户锐意进取的斗志,唤起贫困户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入村帮扶的干部要积极地与贫困户进行沟通,为其规划人生蓝图,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大党和各级政府对扶贫帮困政策的宣传力度,让贫困户产生强烈的社会归属感,荣辱感,幸福感;要经常性地与贫困户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探讨人生价值和生命真谛,寻找贫困户自身的优势,助其摒弃悲观厌世的消极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贫困户清楚意识到外在的帮扶只是一时的,只有坚定信心,自身强大,拥有一技之长,奋发有为,才可以彻底摆脱贫困,迈向终生的富裕。
一个人贫困不要紧,只要他有着改变这种贫困面貌的决心和信心,他就会在别人的帮助下挺直腰杆奋力一搏,他就会从低谷攀登上经济与精神的制高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就有着这么一部分人,他们对于现在的贫困生活心安理得,对于未来的生活缺失了追求和信心,对于别人的发展变化漠然处之,对于党和政府的扶贫帮助冷眼旁观。对于这么一部分人,假如我们还只是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假如我们不在经济帮助的同时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帮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别人的尊重,那么,我们的扶贫效果一定会是短暂的,他们在离开了党和各级政府的帮助后又会很快地坠入贫困的漩涡之中。
在以往的扶贫帮困中,往往比较注重输送物质等有形的东西,或多或少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帮扶。实际上,扶贫要先扶志,致富要先振精神。攻坚脱贫就是要激发困难群众的内在动力,引导和鼓励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通过自立自强、艰苦奋斗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攻坚脱贫重在提高贫困户积极性、主动性。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给资金、给物资、帮项目、找路子、协助修房子等帮扶手段固然重要,但是帮助贫困户树立摆脱贫困的信心,有勇往直前的决心更为关键,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帮助下,更新观念,找准致富的办法,脱贫攻坚战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