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脱贫攻坚岂能毁于蚁穴

[ 作者:安正服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22 录入:实习编辑 ]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披露来自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至8月29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一共公开曝光了扶贫领域突出问题325起。“从325起典型案例的综合分析看,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点多面广,直接侵害困难群众切身利益,啃食他们的获得感。”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刊文称。(9月19日人民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开发是“短板”。7000多万贫困人口,要在2020年全部脱贫,意味着时间紧,任务艰巨,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应的更多。大规模扶贫开发工作实施以来,各地按照中央的要求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脱贫工作,产业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等扶贫措施更加精准细化,扶贫对象脱贫意识高涨,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脱贫中,帮扶人员入驻贫困村,与扶贫对象结成对子,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大家对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然而,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之时,基层腐败问题显得格格不入,扶贫政策走偏、扶贫资金拨付受阻或挪用等等,就如人民网这篇文章指出的那样:低保和危改是“问题高发区”,“村官”是主要违纪群体。笔者曾在某村参与过结对帮扶工作,在走访贫困户过程中,有群众反映该村个别村干部利用职务之便,将其亲属纳入扶贫对象,而本应是扶贫对象的村民却被排除在外,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其中有一户贫困户,户主是该村一名村干部的丈母娘,长期与二女儿生活在县城,有固定收入,生活安稳,根据贫困户认定标准,不算贫困户。在之后开展的扶贫对象再识别工作中,该贫困户被剔除。不过,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该户人家能顺利通过第一次认定?如果没有开展扶贫对象再识别,结果会怎样?

干部有大小,腐败无大小。以民为本的扶贫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打了折扣,基层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谋求一己私利,贪图惠民资金,有的甚至弃群众利益于不顾。脱贫攻坚,其目的是确保贫困人口不愁衣食住教疗,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领域腐败问题严重危害群众的切身利益,不仅损害国家扶贫政策和惠民资金,而且严重影响干群党群关系。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解决扶贫领域腐败问题,首先应紧盯基层干部,因为他们战斗在扶贫前线,前线出了问题,整个阵地会受影响。因此,必须加大对基层干部的监管力度,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惩腐败,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其次应进一步拓展监管渠道,除了纪检监察机关,还可调动群众、媒体的监督力量;第三应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特别是扶贫资金的种类、归属、流向和产生的效益等情况,确保各个环节透明,实现“阳光下的扶贫”;最后应建立健全扶贫开发工作长效机制,构筑起扶贫资金使用“高压线”,使基层干部不再随意利用手中权力,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

作者单位:安州区政务服务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