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县委书记的“公愤”是对“干净”的坚守

[ 作者:胡臣臣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19 录入:7 ]

近日,一篇署名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湖北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的讲话稿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中广为流传。陈行甲在这篇题为《干部再努力,全民再动员,将“六城”同创进行到底》的讲话稿中提到,“整治‘两违’ 不仅是我们的脸面,更是会影响到我们发展底气的问题。”(8月17日澎湃新闻)

“人红是非多”在被评为优秀县委书记之前的陈行甲未收到过一封举报行,省委考察组也叹为奇迹,但是,被评为优秀县委书记之后却收到了很多举报行,还列举了其“七大罪状”。陈行甲在其讲话稿中毫不避讳的提到了举报信中的具体罪状“借反腐泄私愤,排除异己,打击同僚”,并且直言反驳,还痛斥了一些官员欲“以权谋私”的恶劣行径。不少声音指出陈行甲“太高调”,但是其说,其实行高调虽出于“看不惯”,但不是“私愤”,而是“公愤”,是看不惯那些以权谋私,不顾老百姓利益,不顾地方经济发展的“不作为”“乱作为”。其“公愤”是对“干净”的坚守。

笔者认为,陈行甲的“公愤”不仅是出于对“干净”的坚守,还有对自身“在其位谋其政”的鞭策。陈行甲大胆“发声”,一是警醒自己,表明态度,其痛斥违规违纪行为就是表明自己站在“恶势力”的对立面,不会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更不会为贪腐找一些为了“合群”的借口。“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陈行甲言辞“决绝”,就表明自己立场的坚定。

二是警示腐败分子。“丑话已经说在前面”,警示那些腐败分子赶紧“端正行为”“回头是岸”,也不要想与其“拉帮结派”建立“利益共同体”,如果有腐败行为一经查出,就会“萝卜带泥”干干净。

三是接受公众的监督。陈行甲高调的爆出出自己的“公愤”,也是在接受公众的监督,说了要为老百姓谋福利,为地方谋发展的“誓言”老百姓都已经铭记于心。如果其“只说不做”,“高调炫愤”不过是“空头支票”, 那就该来百姓“发声”了。

县委书记的为“公”而“愤”,为损害人民利益,损害地方发展利益,损害国家利益而 “看不惯”值得点赞。

作者地址: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八角井社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