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乡村道路的旅游化改造

[ 作者: 村口小哥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03 录入:实习编辑 ]

一、旅游人流与原交通人流的分离

在一些地处交通枢纽地带的乡村,如果要发展乡村旅游,那就一定要注意旅游车流与原有车流的合理组织,避免二者之间发生冲突,影响旅游安全,也影响当地交通环境。比如在乡村周边打造景观道,将景观道与原有外部交通环线进行软隔离,使二者实现全部分流或局部分流。在乡村入口处修建环岛型道路,代替红绿灯十字路口,这样能有效避免旅游高峰时的拥堵。

在村庄内部,也要将游线设计与原有的步行、自行车、及机动车交通进行科学整合与部分隔离。这样便可避免游人交通与居民交通出现过多的交叉与重叠。

二、入口处的对流设计

在乡村入口处,停车场的设计要巧妙避开出入人流形成的闭环,这样让车流与人流不置于发生交叉。同时,停车场尽量设置在进入人流的一侧,便于自驾游客一下车就能顺利融入进入乡村的人流,避免与出来的游客形成交叉。

三、自驾游时代的道路改造

在道路改造方面,面临着乡村原貌保护与自驾车进出便利的矛盾。很多传统的乡村都是按照人的尺度来设计道路的,道路较窄较曲折,私家车一般难以进入。而且,如果是发展成景区,那么,消防上的考虑,也要求拓宽和平整道路。这时候,就考验设计者的智慧了。怎样做才能既保证乡村原貌最小的改变,又能保证自驾车和消防需求对道路宽度和平坦度的要求?一般来讲,可以在乡村外部形成一个环形道,最大化地连接乡村各个功能区,然后再通过一条中心道贯穿乡村,中心道同时满足车流与人流的通行需求,满足游览、商业、消防等需求。其他支线则尽量使用原有的乡村道路,并保持其蜿蜒曲折的原貌。尽量不要对乡村内部原有道路做“改道拉直”“加宽平整”等手法的城市化改造。

四、不同功能区的体验层次优化

道路串联了不同功能区,也串联了同一功能区的不同地段,因此,在道路沿线的景观设计上要注重根据不同功能区进行不同的在景观设计,让游客在一定的距离尺度中感受到景观变化的趣味。实际上,这种趣味在乡村原有风貌中就是存在的,只是,有时候设计师需要挖掘和显化这样的趣味,有时候,随着一些新功能区的打造,也要增添新的体验趣味。使得乡村的交通网络不仅仅是安全、高效的,也是充满不同层次体验趣味的。

五、交通设计与人流商业价值的挖掘

乡村的交通设计与乡村商业业态的布局之间也要形成呼应,让道路交通网络充分地覆盖原有的不同商业业态,反过来,也要让新兴的商业业态能够依托道路交通的设计而实现合理布局。

让旅游者在乡村的道路系统中不仅仅可以实现高效的交通行为,也能够实现完美的游览体验,还能够获得商业消费需求的满足。在这个过程中,交通实际上扮演了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帮助游客在乡村行走和停留,并在行走、停留中构建起以旅游为核心的消费链条。

六、外部交通的区域性规划

乡村道路的规划设计要与区域道路交通规划相对接。以镇域交通规划来说,一般分为镇、中心村、边缘村三个层次。不同的村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资源等级,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分别设置不同级别的交通。一级交通串联重点乡村打造一级交通,并形成镇域主干道和镇域旅游发展主轴;资源禀赋稍差的或者距离相近的乡村之间则通过二级交通相连接。整体上形成镇域内部连线成片开发模式。

七、道路设计的限制性措施

在乡村旅游的主要节点和重要功能设施周边打造系列化的交通标识。一方面保障游客交通安全,一方面也有利于乡村旅游的管理和宣传。同时,通过警示性标识,限制游客在生态脆弱区的活动,让游客的游览活动与生态承载力之间形成平衡。

道路沿线的智慧化监控系统也能够实时提供人流车流的密度监测,有利于保持游客容量的合理性,帮助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八、自驾设施设计的生态性肌理

自驾游时代,乡村道路的生态性也面临挑战,很多乡村为了适应自驾游,建立了很多非生态的停车场,打造了很多非生态的自驾服务设施。这些都是不利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

生态化理念可以体现在生态材质的使用和绿植的覆盖上,也可以体现在停车场整体景观与自然的外在融合度上。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游学筹智会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