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中国农业为什么难赚钱

[ 作者:杨宗强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27 录入:实习编辑 ]

掐指一算,自打我跟妻子2008年离开上海回湘西深山老家躬耕黄土坡已经7年时间了。七年中我们历经了农业创业中的风风雨雨,一路蹒跚颠簸,同时也结交了一批国内执着于生态或传统农业的耕耘者和安全农产品的销售推广者。跟这些朋友聚会时有一个对话场景令我记忆深刻:

彼此问候

甲:老X,最近农场生意怎么样?

乙:呵呵,还行吧。你呢?

甲:还可以。

“呵呵,还行,还可以”在我看来多少有点安慰朋友和自己的意思,因为在后面的讨论中就可以了解到“大家都很难赚钱”。

当今中国的生态农业为什么很难赚钱?引用一段典型的农耕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对话情景或许有启发:

消费者:您这香菇多少钱一斤?

农耕者:300元一斤?

消费者:这么贵?市场上才卖70元每斤,还都很大个漂亮。

农耕者:因为我们是生态种植,生产中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激素......(此处省略很多字)

消费者听到的是“#$&%*!@&*^%$#$......”

消费者:你这个太贵了,还不漂亮。

很明显这个对话有点象“鸡对鸭讲,对石弹琴(据说对牛弹琴是有效果的)”

“太贵了,不漂亮”好像较好总结了目前国内生态农业所面临的困境:消费者的认识决定了市场的需求。

为什么会贵?

以我自己7年一线耕作的经验总结如下:

1、农产品价格的参照对比价就低:在中国,人们骨子里农产品就是个低贱的东西,一个美国“苹果”(苹果手机)几千大洋可以有人排队购买,而一个累积了耕耘者几百个日子精心呵护、劳累的一个上好红苹果几元就会被人认为“太贵了”。

2、不漂亮:如果按照死扣生态种植方式做出来的农产品长时间(因为没有化肥生长剂等催促,生长期更长。)在田野间自然成长,受尽风吹雨打,历经虫扰病缠,再加上土壤条件及光照、温度湿度等小气候条件,同一棵树上的苹果都会有不同的状态,留下自然雕刻的痕迹时必然的事情。

所以国内死扣生态种植的农友们多难赚钱,至少我所了解的朋友都差不多,包括一些大的有机种植企业。

西方农业很好地解决了国内农产品“太贵”和“不漂亮”的问题:

1、消费者普遍认为国外的天空蓝、水清洁、人讲信用、有人性,政府有法制,所以这些农产品是安全的;

2、因为以上原因,价格高一些也是“不贵”的,进口农产品这个标签本身就代表了是“高价格”;

3、进口农产品都是标准化的,如同汽车的零件,非常整齐漂亮。

当然目前也出现了进口农产品比国内同类农产品价格还要低的现象,这对国内农产品更是一种极大杀伤。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下面这段对话给了我一些启发:

2014年10月中旬,袁隆平院士的“超级稻”亩产量通过国家验收:

“百亩片平均亩产达1026.7公斤,再创世界纪录!”“亩产超过壹千公斤!那种粮一定能赚钱了。”

陈才明先生(袁隆平院士的学生和助手):“那不一定这样,能不能达到这种产量跟种子、种植技术息息相关,同一个种子同一片土地不同的人来种就有不同的结果。”

“同一个种子同一片土地不同的人来种就有不同的结果”算是道出了国内农业跟西方农业的差别。

工业社会本来就是西方世界树立的标杆:标准化、规模化、数据化、法制化,这“四化”是我对工业社会的特色总结。从技术上来讲“标准化、数据化、规模化”是特色。

西方的农业技术也离不开“标准化、数据化、规模化”的范畴。因为这些原因,人工操作相对比较简单,化肥农药使用效率大大提高,物流运输中损耗大大降低,产品保存更加精细从而能保持原味......。这种工业化操作能够满足工业社会人口众多、需求旺盛的要求。

中国的农业为什么不赚钱?

生产效率低下,需要对生产者进行长期工业化思维改造,降低生产成本(生产效率低、生产损耗大);

中国的生态农业为什不赚钱?

消费者的生态文明还未真正形成,商业诚信体系需要架构。“生态”的概念在大众中开始传播才三四年时间的光景,需要一个过程来形成。

对于生态农业,我一直认为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小农模式是自然生态农业的典范,历经了几千年的积累沉淀,是世界生态农业的鼻祖(当然我们需要为这种传统加入一些现代的元素进去,让它打上时代烙印,就像我们的祖宗在每个不同时代都会为这种模式加入一些新的元素进去一样)。这些意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为更多的人们所接受,而国内生态农业的春天也应该是随着这种意识的形成而到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菜园守望者杨宗强的博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