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贫困村调研,一位老乡如此评价村第一书记:“人家城里的干部就是不一样,讲起政策来都是‘一二三’,一套一套的!”乍一听像表扬,仔细体会,话里有话。
这是7月9日《人民日报》“今日谈”文章《“城里干部”要学啥?》中的由头材料。像这种过于“官样”的讲话,确实在一些“成立干部”身上体现得比较严重。他们往往生在城里,长在城里,知识面广,视野开阔,文字功底深厚,政策理论精通,一讲起话来往往就“一套一套”的。然而,这样的“一套一套”,如果对象是最基层的农村人,有时候只能得到个“不简单”的“好评”,而具体讲了些什么,是否真听得懂,似乎就不在考虑之列了。试想,这样的讲话虽说“一套一套”,但对于群众那边来讲,可能就雨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样的讲话,不要说与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就连最基本的工作都很难落实。
作为从城里选派到各村的“第一书记”,肩负着“脱贫攻坚”的时代重任,倘若一副高高在上的作派,在百姓面前“官腔”十足,又怎么能真正走进群众,与群众建立起鱼水之情呢?造成这般局面的根本原因,恐怕还是这些“城里干部”们没有很好地实现角色转换。平日里开会讲话“官味儿”习惯了,到乡村去仍然不思考具体问题,一味地“照本宣科”,就会事与愿违。而要真正做到角色的转换,首先要从观念的转换开始,要放得下自己的“身价”,把自己真正融入到群众之中,做群众的一员。
要打好“脱贫攻坚”这场战斗,不走进百姓,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派头,恐怕是很难获胜的。记得上世纪的许多乡镇干部,下田能插秧,上岸能办公,具备着“干部”与“农民”的双重本事,因此与农民谈得来,说得上话,也就利于解决问题。那么,是不是说要求现在的每个“城里干部”都必须学会种地耕田呢?那倒不是!“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你把自己当村民一员,村民就把你当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你就会方便走进群众,了解群众,做起工作来就事半功倍。就像小岗村原第一书记沈浩,生前就常与村民一起蹲田埂、拉家常,有时还与农民“抬杠”,被称为“一点也不像省城来的干部”。这位“不像‘城里干部’”的“城里干部”,却成就了“城里干部”的最高境界。
“戴上草帽,多说土话,“城里干部”的道理才能让大家听得进、记得住、愿照做,扶贫好政策也才容易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笔者接触过一位下派干部,工作勤勉,别人都在“休闲”,而他却说“休——闲!”,意思是“不能闲着”,大凡有空,他就要下乡调研,雨天一双长筒靴,一把折叠伞,走村串户,不亦乐乎!一段时间下来,以前的“刁民”不但不“刁”了,而且还主动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以前在群众中有不少“摆不平”的事情,在这位下派干部手里就变得轻而易举了。谈笑中,他淡然地说:“与百姓打交道,只要说百姓话,做百姓事,百姓就会把你看成‘一家人’,‘一家人’还有什么‘摆不平’的呢!”朴素的言语中,演绎的全是百姓的情怀。
由此看来,“城里干部”要真正做好农村工作,就连说话都还很有一套学问。这套“学问”不同于其他的学业,光靠临阵磨枪式的“突击训练”是不成的。“学问”来自实践,只有在灵魂深处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才会与老百姓“心有灵犀”,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用‘屯里话’说‘屯里事’”,就是这些作为“第一书记”的“城里干部”作好农村工作要学习的基本功,必须人人“过关”,才担负得起“脱贫攻坚”的重任,走出农村发展的一片蓝天。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