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扶贫脱困进入倒计时和攻城拔寨阶段,各地都加大了扶贫工作力度。据新华社记者调研发现,一些政府主导的扶贫项目严重趋同,甚至强制农民必须参与,结果导致部分地区农产品滞销,不仅无助于脱贫致富,还令一些贫困户损失惨重。
笔者认为,一些地方之所以会出现权力主导式的“强制式脱贫”,出现政府主导的扶贫项目严重趋同的现象,充分说明当地执政者在落实中央部署决策上,抓落实无思路、无措施,存在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接地气的现象,导致主导的扶贫项目表面上看起来搞得红红火火、轰轰烈烈,实则是脱离当地工作实际,文不对题、策不对路,与其他地方严重“撞衫”。这种人云亦云的扶贫项目,成效微乎其微,甚至是适得其反,贻误了最佳扶贫战机。
要想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要着力在提高扶贫的精准度上下功夫、做文章。各级政府在推进脱贫攻坚工程时,要深入调研、仔细摸排,找准当地致贫的“病根”和“症结”,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号脉准。要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施策,切忌出现一刀切或强制式扶贫现象,切勿采取“大水漫灌”式的整体推进,不能只注重规模效应,不注重实际效果。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精准扶贫工作评价考核体系,用好“考核”这个指挥棒,把脱贫实绩和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相挂钩,适时对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进行考核,对工作无思路、无起色的领导干部要严肃问责,督促各级政府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圆满完成扶贫脱困攻城拔寨任务。
全力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挑战困难与发展机遇的关系,切实摒弃“扶贫等于施舍”的意识。把扶贫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让脱贫攻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切实摒弃“等、靠、要”观念。贫困镇村党政班子、贫困群众要增强自身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勤劳致富。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精准滴灌”与“连片开发”的关系,切实摒弃“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思路。采取不同的办法,注重因人因地施策。从而走出一条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扶贫道路。笔者以为,各级政府在扶贫时,要不断加强基层农村考察,贫困户考察,形成地域性多点开花式扶贫,避免盲目性,要善于问诊把脉,对症下药,用实际行动描绘全民小康的蓝图。
作者地址:四川绵阳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