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的很多乡民已经意识到,电话、电视、冰箱、空调、电脑、汽车、小洋楼带给他们的便捷生活,仅仅是一个现代化的幻像。
这个幻像随时在变幻着泡沫,看似很美,但永远无法还原乡村的本质,甚至把乡村带进了文化荒原。真正属于乡村的,还是那个很慢的、富有诗意的时间坐标。
当下的中国乡村正处在两个文化极端中,一个文化极端是传统文化积累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在乡村留下了一个宏观上相对完整的文化谱系。另一个文化极端是现代文化的光芒正在成为乡村的新图腾,以这些新图腾为核心,乡村新文化谱系正在形成。
先来说旧文化谱系,在中国乡村里,旧文化谱系延续了五千年,这一旧文化谱系的核心特点就是慢,其构建过程依循着宇宙和自然的宏大时间坐标。古典诗歌是中国乡村旧文化谱系中的精华所在,在古典诗歌中,我们处处能感受到宏大时间坐标之中,古人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情怀与生活细节。
再来说新文化谱系,乡村新文化谱系的构建起源于新媒介的植入。这个新媒介就是广播。广播进入乡村,带来了乡村信息流通的革命。回想一下,中国社会发生的每一次重大文化事件,都能借着广播在乡村获得响应。广播就像一把刀,斩断了旧文化谱系之根。也像一粒种子,播下了新文化谱系之种子。
把乡村新文化谱系的构建推向高潮的,是电视机。对乡村来说,甚至对整个人类来说,电视是一个新文化的图腾。与别的图腾不一样的,是这个图腾具有创造图腾的能力。电视创造的图腾很多,对于乡村来说,有建筑图腾——摩天大楼,有人格图腾——都市老板和白领,有工业图腾——工厂流水线,有交通图腾——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当然,还可以列出很多。电视创造的图腾在乡村构建起了一个新的文化谱系。
新文化谱系的时间坐标不再局限于宏大的基于星球运动构建的自然原生性时间坐标,而是又多了一个微观时间坐标——基于微观原子、电子运动构建起来的技术创造性时间坐标。
这个隐形时间坐标在电视传播上的主要体现是,让乡村的时空与全球时空能够通过各种频道建立关联,随着频道切换,乡村时空与全球时空实现了共振。可悲的是,乡村的旧文化谱系就这样被“消灭”了,而新文化谱系的种子也一点点发芽。
新旧文化谱系的交替中,最经典的例就是春晚,春晚这个新民俗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乡村新文化谱系中的一个重要符号,而这个符号的存在也对乡村旧文化谱系中的符号进行着同化和驱逐。
互联网对乡村文化谱系的影响了更加深刻。PC端和移动端的电子微观运动创造了一个快速、实时、无界、全息、拟态的微观时间坐标。这个时间坐标彻底改造了传统乡村缓慢、封闭、实态、原生的时间坐标。
随着时间坐标的变化,乡村渐渐地在现代的幻像中失落了,好在,这样的失落暂时的,今天,中国的很多乡民已经意识到,电话、电视、冰箱、空调、电脑、汽车、小洋楼带给他们的便捷生活,仅仅是一个现代化的幻像。
这个幻像随时在变幻着泡沫,看似很美,但永远无法还原乡村的本质,甚至把乡村带进了文化荒原。真正属于乡村的,还是那个很慢的、富有诗意的时间坐标。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参见庄主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