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乡村现状引热议折射出我国城镇化之痛

[ 作者:张天蔚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04 录入:12 ]

前段时间,一篇名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的帖子,在网上热传,并引发持续的议论,以往大多以诗意想象勾勒而成的“乡村图景”,在一个个具体情境下,显露出本来的严酷本相。再往前一些,去年春节期间,一篇名为《一位博士生的春节返乡笔记:看沧海桑田,看人情冷暖》的网帖,就曾被高度关注。而那本兼具文学和学术色彩的《中国在梁庄》,更是早在2010年,就把乡村现状这个议题,摆到公众面前。

那么,乡村究竟在发生什么?那些可能一辈子都不曾踏足乡村,却不断发帖议论的85后、90后们,究竟在关注着什么?或者,透过电脑和手机屏幕,他们能看到些什么?透过既往媒体的转述,已经可以勾勒出当下“乡村图景”的大致轮廓。比如,随着青年进城打工,“空心化”成为大多数乡村最醒目的外在图景,老人、妇女、儿童组成的残缺家庭,与同样残破的村舍,描画出乡村的残缺和破败。而在这外在的图景之下,则是传统乡村社会结构和伦理秩序的逐渐坍塌。老无所养、少无所教,很容易把人们的不满乃至愤怒,引向那些远赴城市寻求出路,却对上不尽孝道、对下未尽养育之责的青年们。但是,这些身兼子女和父母双重身份的打工者们,又何尝不是在城乡之间的奔波中,尽着最大的努力艰难求生?不可否认的是,中国30多年的经济发展历程,就是一个逐渐完成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向工业部门流动,是一个必然而自发的过程,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拦。

而必须检讨的是,当经济发展的进程自发地从乡村汲取劳动力时,公共政策是否对这个自发进程给予了必要的修正和补偿?抑或反而以政策这个有形之手,加速、加重了乡村的“失血”过程?比如,户籍制度阻碍了进城务工农民的合家迁徙,却把老人和孩子留在无人照料的乡村。抑或由于土地制度的限制,乡村土地的潜在价值无法变现,农民无法以土地收益作为第一笔资本,不得不在荒芜的家园与不可企及的城市之间纠结彷徨。常看到出国归来的中国游客发出这样的感慨:看中国的城市,发达程度已经不输于世界任何一座城市,但中国的乡村要追上发达国家,至少还要50到100年。如此严峻的现实,已经让包括城里青年在内的大多数人感到疼痛,确实到了必须痛下决心予以解决的时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央广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