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孙君:乡村脱贫的盲区

[ 作者:孙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04 录入:12 ]

2005年,中国提出关于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感觉比较全面。全国做了10年,可新农村建设得真的不美丽。2013年中央提出“乡愁”,结果乡愁越来越少。2015年又正式提出“精准扶贫”,习主席说,“精准扶贫”不能像“手榴弹炸跳蚤”,说得好。“精准扶贫”,确实要认真,才能有效,才能脱贫。

精准在哪?精准的核心在于如何让年轻人回村。如果这一点做不到,脱贫就如水中捞月。

近几年我们做了一些成功的项目,之所以说成功,不仅是村庄变漂亮了,村里有了集体经济,村民住上了新房。关键是年轻人回来了,乡绅回家了,孩子们回来了(上学)。有小孩、年轻人与老人,乡村才有生机。扶贫,人是关键,在思想与观念上的扶贫比什么都重要。

从2005年到2015年,10年的农村建设,农民还是穷。为何?问题有三点:一是统筹。以前项目做不好,主要还是统筹能力不够,解决了统筹,中国就没有做不好的事。二是公民责任。全社会公民缺少责任心与正能量,空谈误国、脱离群众的问题,非常突出。三是对乡村根本不了解。对乡村理解有误,投入越多、农民越穷,而且越做、离年轻人回来越远,他们不回村,脱贫一定是绝望。

关键词的误导

十几年的乡村建设,因为失败而渐渐找到了方法,总结了一些乡村建设的经验。这几年,我做了几个成功的案例,其实就是把乡村建设的方向与原则弄明白了。

一是农民收入。千万不能把投资商的利润与村民收入混在一起,以人均形式进行统计。因为只要一算人均,全村就脱贫。唉,其实该穷的穷,该富的富,这种方法是政府一贯的作风,害人不浅。

二是村的发展一定是以本村人为主体(包括投资者),否则就是引“狼”入室。农村的经济、市场、服务不能与城市相比,村庄宁可慢一点,也要保护农民利益,这是原则也是底线。政府心太急,一急就折腾,折腾的结果是农民更穷。

三是乡村小学、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乡村内置金融、土壤改良、家庭养猪、修宗修祠、资源分类是乡村系统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是土地与房子进入市场抵押一定要适度。农耕文明的优势是大国小农,远离市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农业稳定,中国稳定。土地与房子应只可在村庄内部或乡镇范围内流动。入市容易出市难,失去土地,农民就会从地主走向仆人。

对乡村的误解

农村与城市不一样,农民与市民不一样,乡村与社区不一样,营造与规划不一样,孝道与养老不一样,道德与法律不一样,自治与法制不一样,文化与文凭不一样……这么多都的不一样,我们知道吗?很多人不知道,不知而无道,无道而无知,这就是今天乡村为何越建越穷的缘故。

今天的很多规划与设计,强调的关健词都是错误的。关键词都理解错了,规划还有什么意义?农民哪能不穷?

今天政府做的项目不论好与不好,从来不评估,也不总结,还一意孤行,所以他们一直在沿着错误的道路大刀阔斧地前进。

1.产业。与农民说产业,显然是不了解乡村。几千年的农耕时代里,农民精耕细作就是产业,这是农民最熟悉的、最擅长的产业。千万不要误导,让农民去做他们不熟悉的事。城市人为什么种不好田,是因为城市人把种田当产业。而农民把种田当生活,与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农民追求的是安居乐业,城市追求的是无节制的财富与欲望。

2.就业。就业是城市人的专利,中国乡村从来就没有上岗与下岗之说,农民也没有退休与养老之说。谁听说过农民退休?谁听说过农民待业?在乡村,物尽其能、人尽其才,小孩、老人、妇女等各司其职,晴耕雨读,讲究仁义礼智信,农民在乡村社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3.市场。现在的乡村规划总爱说到商业、市场、业态,但这些原本就不是乡村的。因为在传统农业中,农民生产的产品主要是用于自己生活,多余一点点东西拿到集市上换一些生活必需品。所以,生产过剩、经济危机、货款抵押等等,与农民本没有关系。没有这些元素,自然就不存在所谓的市场。市场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竞争上岗,单位与单位之间市场竞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什么时候听说过家与家、村与村之间竞争?乡村还处在扶贫与哺育阶段,我们千万不要太天真,更不要简单地把市场引入乡村。

4.社区。社区是社会人(陌生人)居住的地方,是城市人的空间。村庄是熟人社会群居的地方,他们绝大多数有血缘关系。两者是两种社会形态,是阴阳平衡的关系,是天地关系,是夫妻关系,这是社区与乡村的不同,规划者与设计者一定要分清楚。目前因为分不清,绝大多数人把乡村按社区建设,所以很多农村被建得像城市。在空间与生态上,乡村要求极高,人类的科学与技术目前无法代替自然乡村的空间结构与生态系统。正因为如此,乡村生态与环境不能以人为本,而要以自然为本。

5.规划。这个词来自城市(西方),中国传统上叫营造。规划就像市场买猪肉,你看哪一块肉好,就给你切一刀下去。规划一个小区、一个新城、一个新的村庄,意思是在很短时间内建造。而营造是传承乡村、是自然而然地生长,是一个历经千年百年形成的过程。规划是西方文明,是以人为中心,我们称之为圈养文明;营造是东方文明,是以田人合一为一个半封闭式的生物链,大家称之为野生文明。

6.贫与穷。传统中国对扶贫、救济、慈善有一些原则,“救急不救穷”,“小斗养恩人,大斗养仇人”等。穷是指一个人丧失了志向与生命斗志,再扶也不行。贫由“分”与“贝”组成,是指一个社会中资源与财富不多,只要给机会,努力就可以分得更多的钱。

脱贫是指努力后分到更多的财物。甲骨文的“穷”字一看就能理解,意思是人待在家里等待别人给你钱,属于“大斗养仇人”。今天的很多慈善与救济就是让更多贫穷农民逐步丧失自立自强。

7.耕读传家。乡村建设一定要围绕这四个字,这是中国文明的精神。“耕”,农民种田,这是乡村建设的目标。千万别让农民不种田,就如同不让工人去做工,社会就乱了。“读”,几千年来,乡村一定要有小学,小学要小,千万别把小学建大。小孩是老人的天使,有小孩才能留住年轻人。有了孩子,一个村才有活力。读书是农民世代的精神寄托,在家里的中堂上有“天地君宗师”的文字,“师”就是教育,就是农民的信仰。“穷不丢书,富不丢猪”,中国的问题就出在把“中堂”变成电视背景墙,书房变成麻将桌。一般人可以没文化,作为政府官员与设计师一定要把耕读传家当成重要的社会责任。

8.中堂。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追求精神,动物追求温饱。中国农村的特点是家中有中堂,堂上有神灵,祭的是“天地君宗师”——尊天养地,爱国孝道,祭祖尊师。“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就是农耕文明的全部。农民要脱贫,一定要先赋予精神,有方向的致富才能让农民走上持续性的发展之路。千万别去看城市文明,那是人类损人只利己,伤天灭地。城市,凡是越文明的地方,环境变得越来越差,越不适合人居。文化是乡村建设的引擎,中堂是中国人的精神之气。

9.孝道。城市讲养老,乡村讲孝道,我非常反对在乡村宣传城市养老模式。孝道是老人到了一定年龄,家人陪伴,儿子与孙子互顾,这叫天伦之乐,这些是用钱买不到的幸福。老人只要能动,就不会退休,不会被社会淘汰。而在城市,到了一定年龄,身体好与不好都必须退出岗位。养老是老人的无奈,到了养老院,清一色的老人,每天看到的、听到的只有死。所以,在乡村推广养老院,是对农耕文明最大的破坏(五保户以外)。

10.土地。对农民来说,是国家赋予农民基本生活权利与保障,具有社会福利功能,原则上是不能进入市场的,大家看看《物权法》就知道。对村庄来说,有了土地,村民才能留下。土地如皮,村民如毛。地不在,民难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农民脱贫致富的正道一定是以土地为生存之道的,要全力以赴避开市场,安居乐业、小富即安,这才是农耕文明之道,也是农民脱贫正道。土地流转与银行抵押只能局限于镇村范围,超越了乡镇范围,风险就不可控,弱势群体就得不到保护。否则,农民直接面对市场、面对消费者,会让农民短期致富,长期更穷。

11.民主。什么时候把乡村民主选举取缔,中国乡村才能进入自治、道德、伦理、家族的农耕文明。今天对乡村社会影响最坏的就是村民选举,人为造成的三年一选,使村干部不可能有长远打算,这对乡村的稳定性非常不利。选什么人当他们的领导人,这原本是村民自己的事,现在把美国选总统的方法引入到中国乡村,每次选举,政府如临大敌,自找苦吃。中国几千年一直遵循着中央集权与乡村自治双向互动式民主,中国的民主是城乡相依相克、阴阳平衡的民主。农民脱贫,维护乡村的民主权利与形式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没有这个乡村基本原则,脱贫就是一盘散沙,根本不可能。

12.风格。几乎所有的脱贫致富与美丽乡村建设都强调风格。风格,指的是一个地区特有的风貌(性格)。风格是由本地土壤、阳光、温度、降水量来决定的,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温度决定墙体厚度,降雨量决定房顶坡度,风速与降雨又决定屋檐伸出长度,日照量决定窗口的大小,地域材料决定建筑的品质,地方的文化与经济决定建造质量……今天的建筑风格,很多都是对风格与文化的形成缺少了解。

真实的乡村

脱贫致富,我们要遵守乡村规律,尊重农民生活方式与生产关系。要认真研究农村与城市的区别,农民与市民的差异,市场经济与小富即安的两种形式,研究工业模式与自然经济的互动,不同的地方乡村田人合一与城市天人合一的境界,城市科技与农耕文化的相互关系等等。这些问题不理清楚,我们就会越做越难,也很难有成就感。

今天我们已进入到乡村脱贫的盲区,走在了误把伤害当反哺,把致穷当致富的建设之路。

2003年到2015年这10年,中央不是提出了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吗?如今回头看看,我们做到了吗?农民富裕了吗?村庄整洁了吗?乡村稳定了吗?

种田不交税、种田有补贴、大病统筹、上学免费、老人福利、粮食连年丰收……为何还是穷?一切都在往相反的方向,10年之后,有违中央的期待,农民没有致富,现在我们又进入到脱贫致富的时代。

脱贫,请大家三思而行,多调研、多讨论,不懂问问村干部,问问镇干部。他们真的有理论,他们真的有文化,不信就试试。

试问,一百年前中国没有规划设计师,中国又是谁建的?

2016年2月29日于王府井

作者简介:孙君,画家,村长助理,北京绿十字发起人、总顾问,中国乡建院联合发起人,中国·农道联盟秘书长。以乡村教育与生态保护作为自己目标,是乡村自治与环境问题研究者,乡村建设的实践者。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道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