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贾平凹:我是乡村的幽灵在城市里哀嚎

[ 作者:贾平凹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23 录入:12 ]

1952年2月21日出生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的贾平凹,是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他的散文与小说作品都多专注于乡村题材的深耕,充满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他常说:“写乡村题材是宿命的呼唤,我是乡村的幽灵在城市里哀嚎。”

那年今日 | 贾平凹:我是乡村的幽灵在城市里哀嚎

贾平凹

乡村情节“贾家老四的儿子回来了!”

贾平凹说自己19岁前,没有走出过棣花街方圆三十里。离开家乡后,他记忆最深的还是自己的家——那个朴实的小乡村。

多少年来,贾平凹逢年过节都一定会回到故乡。他常说:“我每每一进村镇的街道,村镇人并不看重我是个作家,只说贾家老四的儿子回来了!我得赶紧上前递纸烟。”

那年今日 | 贾平凹:我是乡村的幽灵在城市里哀嚎

贾平凹与老乡交谈

贾平凹在城里的小屋在相当长的年月里都是家乡村里街坊、老乡亲在省城的办事处,他更是备了一大摞粗瓷海碗,好几副钢丝床。村里一来人肯定要来贾平凹家里吃捞面,腥油拌的辣子,大疙瘩蒜,喝酒就划拳,有时甚至惹得同楼道的其它城里人家怒目而视。

但贾平凹不在意这些,他总是很骄傲的和家乡人说“棣花街上发生了任何事,比如谁得了孙子,是顺生还是横生,谁又死了,埋完人后的饭是上了一道肉还是两道肉,谁家的媳妇不会过日子,谁家兄弟分家为一个笸篮致成了仇人,我全知道!”

他的乡村故事的“爱和美”

上世纪80年代,当文学界普遍还在“救救孩子”的呼喊中抚摸伤痛、控诉罪恶时,贾平凹却以一个山地青年天真的眼睛发现、描写着乡村故事的“爱和美”。他的《满月儿》、《果林里》宛如林中月下吹奏着一支清新动人的柳笛,引起评论界的注意。1978年,年仅26岁的贾平凹凭借短篇小说《满月儿》获全国奖项。

那年今日 | 贾平凹:我是乡村的幽灵在城市里哀嚎

贾平凹在西安家中

当时的他从乡村走向城市,有对城市的向往,又有对乡村的留恋。这种情绪很微妙,体现在他写的故乡山水人情,传奇鬼怪中,情节明朗,棱角分明,他的斗志一目了然。

然而,九十年代《废都》被禁的风波几乎砸垮了贾平凹,当时的他一度低落。贾平凹回忆当时曾说:“一夜之间我成了流氓作家、反动作家、颓废作家,帽子戴得特别大。”

在这之后,贾平凹原来唯美、抒情的文风,渐渐发生改变。如果说《秦腔》写的是农村文明的逐渐凋落,那《高兴》就是在写失去土地的这批人在城市里,造就的另一种新生的文明。

那年今日 | 贾平凹:我是乡村的幽灵在城市里哀嚎

贾平凹非常热爱书法国画

“我是乡村的幽灵在城市里哀嚎”

20世纪,面对中国农村的现状,贾平凹推出了《带灯》、《老生》等作品,这时的贾平凹冷静了许多。他开始面对问题,深刻思考。用轻松的笔调,写深沉的情感。对于农村,他不再用世外桃源的情怀去书写。对城市,他也不再暗含一丝排斥。

2015年8月贾平凹获得首届丝绸之路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评委会在给贾平凹的授奖词中写到:“中国现代以来,乡土叙事构成了壮阔苍茫的文学高原,贾平凹以其执着的、不断演进的写作,建造了连绵险峻的山脉。多少年后,人们会在贾平凹的小说中回到已经失去的故乡。人们将会发现,这个作家所铭记的一切,比任何史书都更真切地见证着经历现代性蜕变的古老文明。”

那年今日 | 贾平凹:我是乡村的幽灵在城市里哀嚎 

贾平凹于书房

对于乡村题材创作的初心,贾平凹只是淡淡地说:“我习惯了写它,我只能写它,写它成了我一种宿命的呼唤。我的感情在乡村,我是乡村的幽灵在城市里哀嚎。”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央广新闻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