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谭浩俊:贫困乡村真正的“痛”点在哪?

[ 作者:谭浩俊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17 录入:12 ]

猴年的春节,“春运”没有再象过去那样成为舆论的焦点,一方面,是因为老天帮忙,没有出现严重的冰雪灾害。尤其是“春运”任务繁重的地区,大多了、温度适宜;另一方面,运输部门早作准备,做好了各种运力的维护。

猴年的春节,有两个舆论比较关注的话题。一是春晚,二是“返乡日记”。前者是因为评价截然相反,导致争论,后者则因为一个上海姑娘随男朋友到江西因看到第一顿饭菜就跑回上海,随即各种反映农村贫穷落后的“返乡日记”出现在各大网络上,成为春节一道无法避开的风景。

春晚由于只是一台晚会,其产生的效应应当不会太大到哪里。但是,“返乡日记”留下的影响却会很久远。而且,随着反映的情况越来越多,还可能会引起管理层的关注。近日,中财办副主任韩俊就在媒体发表《决不能城市繁荣农村凋敝》的文章,对一些地方农村过于贫穷的问题表示担忧。

那么,农村贫穷,到底“贫”在什么地方呢?那些被“返乡日记”反映得十分令人焦虑的贫困乡村,“痛”点又在哪呢?显然,不能只找问题,不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不能只看到贫穷,而不知道贫穷在哪。

事实上,贫富与否,决不能只看经济条件,看他们吃啥、穿啥、用啥,更要看他们想啥,看他们的精神,看他们的感觉。正所谓有钱的不一定幸福,贫穷的不一定痛苦。那些在城市人和有钱人看来很痛苦的穷人,他们的幸福感、满足感未必就少。他们缺少的,更多的是曾经有过的集体生活。笔者认为,贫困乡村的真正“痛”点,应该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政府应当看到的“痛”点,一个是贫困乡村的人应当感受到的“痛”点。

政府应当看到的“痛”点,在于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拉大。因为,与过去相比,再穷的地区,其绝对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相对生活水平却出现了较大的下降。原因就在于,走在生活前面的人,生活条件提高太快、生活水平提高太多,从而与其他人群的距离越拉越大,导致一部分人群生活变得越来越跟不上时代节拍,成为沦落一群。“返乡日记”所反映的,自然就是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了。

面对这样的比较,面对“返乡日记”的写实,政府该怎么做,该怎样消除贫困乡村的“痛”点,是十分紧迫的问题。“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消除贫困人口、解决贫困问题的目标,自然是解决“返乡日记”所反映问题,以及消除贫困乡村“痛”点最有效的手段和对策了。

而贫困乡村人群所感受的“痛”点,可能并不仅仅在于生活有多贫困,经济有多落后,住房条件有多差,而在于这些地方的居民远离组织,远离集体生活,无离各种文化活动。要知道,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尽管生活水平、生活条件远比现在差。但是,那时的人们,组织暾他们是那么地近,政府离他们是那么地近,各种看看似单调、却都愿意接受的文化活动是离他们那么地近。于是,物质的贫乏,也能从精神生活和组织的关怀中找到适当弥补。那么,贫穷的感受就不会那么强。

而现在,除了赌博,除了有条件看的电视(更多的是没有条件看电视),还有什么文化活动,又有什么组织、政府去关心他们。如果说到组织和政府,可能就是各种收费、罚款等。也只有当出现这些现象时,他们才会感到组织和政府的存在。那么,对这些地区的民众来说,又何谈幸福和满足呢?如果这些地方的组织和政府能够在文化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爱护,或许,“返乡日记”所反映的贫穷感就不会有那么强烈。

这也进一步告诉我们,解决贫穷问题,除了物质,更需要的是精神。物质和精神,决不能偏颇,不能分离。这其中,基层组织和政府应当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否则,差距会更大。中国人承受物质贫乏的能耐力要远高于精神,精神贫乏到一定程度,会出现严重问题的。

作者简介:谭浩俊,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知名财经评论员,群众决策咨询、每经智库专栏作家,中华工商时报特约评论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今日头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