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市雨湖区长城乡有一名养鹅专业户,去年养了1000多只白鹅,非常想扩大规模彻底脱贫。由于他科技水平不高,希望农技站帮他一把,指导他减少风险,扩大销售渠道。但是乡农技站的农技员已先后退休,乡农技站成了“空壳站”,无法帮助他。(人民日报2月14日)
为农增智,为农解忧的农技站成了“空壳站”,在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期,出现这样的报道,虽令人惊诧不已,却又深感在情理之中。现在的许多农技站虽然保留了编制,也有人员在值守。但这些“留守”人员,要么技术已经落后于时代,只能靠经验吃饭;要么没有技术,只能在上级的指导下,搞搞技术宣传;要么干脆就委托给他人经营,成为农药、化肥、种子等销售部。如此情形下,许多乡农技站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空壳站”。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农技员队伍作为乡镇助农脱贫增收的主力军,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并非一日两日,仅仅是基层留不住人才的真实写照之一。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真正懂理论和实践水平很高的农技员,在市场上往往是供不应求,如曾有老板为懂得草莓种植技术的农技员,开出的基本年薪就是20万。呆在农技站,一年收入最多5至6万,还得扣掉医保、社保等,到手的钱就更少。相较之下,4至5倍的差距,如何留得住人才?人才又如何会来?
一方面是留不住人才,一方面是人才不愿来,长久下去,即使乡农技站的饭碗是不锈钢的,还是难免成为“空壳站”的命运。但现实中农户对农技的需求却在日益增长,加上国家助农脱贫增收政策的推动,必须要有一支与市场经济相符的农技队伍,对农户进行科技扶贫,才能既满足农户的需求,又指导农户找到合适的种养目标,并规避一些常见的市场风险。这迫切需要政府转变管理思维,以服务的心态,引入市场力量,发挥类似黑山羊、珍珠鸡等农技类公司的作用,填补农技队伍青黄不接带来的窘境。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许多部门在帮扶过程中,已经意识到:推进中央“十三五”脱贫目标,只有增强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让农户有一技在身,才能让村民立志增智,帮助村民彻底刨掉穷根。靠资金物质帮扶,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因此,乡农技站成“空壳站”并非全是坏事。政府在自身力量一时不足的情况下,甘当保姆或服务员,以开放的心态应对困难,以灵活的手段解决问题,反而有助于各方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共同唱响一曲脱贫增收致富歌。
作者地址: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政务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