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邓智平:乡村真的衰败了吗?

[ 作者:邓智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08 录入:7 ]

近日,《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在网络火爆,作者以一个农民儿媳的身份,以一个亲历者的见闻,记载了自己丈夫一家的生活命运。虽然故事是一个个案,但作者似乎希望在个体命运与社会结构之间找到某种联系,从网络的广泛点赞来看,作者的目的似乎达到了。但是,我作为一个生于农村、上大学之前没出过农村的所谓“凤凰男”,根据长期以来对农村的观察和思考,也看到一个与这个农村儿媳眼中不一样的乡村图景。

第一,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1982年生于湘西南的一个小山村,虽然没有经历三年自然灾害那样的大饥荒,但小时候吃不饱也是常有的事情。每年还没到收割水稻,家里提前1-2个月就开始没粮了,母亲只好经常在米饭中添加一些红薯。我们兄妹不懂事,每次只挑米饭盛,留下一堆红薯给父母(现在想来真是内疚)。从初中开始,我在县城读书,每天晚上躺在宿舍的床上,肚子总是咕噜咕噜响,我想自己现在个子不高或许与这与关系。实际上,当时我家并不是村里最穷的家庭,应该算是中等,可以说当时这种勉强吃饱的情况并不是个别。

▲ 农村繁荣的集市

而现在,我老家村里没有人还吃不饱饭,吃肉更是经常的事情。每天早上都有小摊小贩在村里穿来穿去的卖肉、卖豆腐、买酒、卖新鲜上市的季节果蔬等。不仅如此,几个村的中心开始出现了集市,每个月逢五逢十(也就是五天一次赶集)十里八乡的村民就到集市买菜,听家里人说,集市里的菜每次都卖光,他们自己也感叹,现在的人怎么这么有钱,什么好菜都卖光。

第二,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大为改善

小时候,上小学是要钱的,我们一般是早上在家干完农活吃饭后10点才去上午,下午两三点才放学回家,中午没有午饭。而现在农村小学不仅不收费,而且中午还有免费的牛奶和鸡蛋发(作为午点)。小时候,村里全是泥巴路,而现在有了水泥路。小时候,坐着私人的小四轮去县城,而现在通了公共汽车。小时候,为了看电视、看电影,要带一个小板凳跑很远的路,而现在基本家家都有电视机,以至于送下乡的电影没人去看。

小时候,得了小病忍,得了大病拖,而现在,农民都参加了新农合,小病有定额包干,大病有报销比例;更高兴的是老人家,以前一分零花钱都要问儿子,而现在有了每个月的基础养老金,虽然不多,但老人家的高兴和感恩是喜上眉梢的。再不济的,就吃上了低保……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第三,农村人才开始回流

不错,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农民背井离乡到东南沿海打工成为农民工。但是随着区域发展差距的缩小,东南沿海地区的工资优势已经越来越来小,我很多老乡逐渐离开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回到老家或老家的县城,或打工,或开店。

▲ 每年都有大批农民工从城市返回家乡,选择留在家乡发展

我小时候的伙伴包括我的亲弟弟,他们都是在广东打工几年后,现在又回到老家。尽管他们回去后,不再从事农业,但这肯定是他们经过理性比较之后作出的选择。前几年,还有很多机构和专家预测,中国的农民工数量会一直上升,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的减少现象,这应该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第一次。这一消息给了很多专家学者一记响亮的耳光。

农民并不傻,如果城里不欢迎他,他还是会回去的,尽管这个过程中有挣扎、有犹豫,但在社会大势面前,个人唯有理性选择。“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只不过是一种小资情调的想当然而已。当然,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希望这一政策能够给想城镇化的农民工带来福音。

第四,农民的思想观念日益现代化

很多人对农民观念市场化和乡村文化的世俗化深感忧虑,不能不说这是一种九斤老太“今不如昔”的思想作祟。以前干农活互帮互助不要工钱,现在干活要钱,这不是农民变得越来越势力,人际关系疏远。因为以前互帮互助也不是不要还的,只不过是一种互惠经济而已。现在以货币计算,一清二楚,有何不好?从互惠经济进入市场经济,不也是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趋势吗,凭什么要求农民还停留在过去的互惠经济;更何况,由于农村人口流动的加快,互惠已经不再具有可操作性。

此外,还有一些人对农村乡风(见网文《大陆农村现状:不仅性关系混乱》的变化指手画脚,其实如果不是因为牛郎织女分隔银河,家庭支离破碎,谁不愿意一家团圆、老婆孩子热炕头。文化是对社会变迁的适应性反应,一成不变的乡村文化是死了的文化,只有活着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很多农民外出打工后,经过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不仅带回资金、技术等有形的东西,而且开阔了视野,带回了先进的观念。今天的农民在不再唯唯诺诺、胆胆怯怯,他们懂得了人格的平等、时间的珍贵和市场的进取。

▲ 互惠互助变为雇佣关系

每年到了年终,总有一些农村外面的人看到了农村的衰败,而生活在农村里面的人却并没有这样认为。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确实会出现劳动力的外流和人口的减少,但这并不是农村衰败,恰恰是农民在既有的制度框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来看,确实会有一部分农民消失成为市民(参见:(法)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一部分农村变成城市(参见: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甚至回归自然,在这个意义上,部分农村人口的减少以及乡村的消失与衰败是自然的,没什么必要大惊小怪,反而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当然,无论怎样,在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国家,农村和农民会减少,但不会全部消失。实际上,也只有调整工农比例和城乡比例,城市和工业才能以更大的力度反哺农村、农业和农民。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农村不是变得越来越衰败,而是不断摆脱贫穷和落后、与城市及整个国家同步迈向现代化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中,也会出现个体的不幸(如打工过程的工伤以及精神创伤等)和结构性的问题(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但这些都是前进和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围观者不是要居高临下地指点农村,给农村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农村真正需要是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顺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设计并实施公平公正的制度(如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农民自然会在城乡做出选择。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社会学了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