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雷颐:对农村“浪漫主义想象”的颠覆

[ 作者:雷颐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346 更新时间:2016-01-22 录入:12 ]

原题:受苏联影响的只是城里人

一、下乡四年,对农村“浪漫主义想象”的颠覆

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其实都是共同的,像我小学没毕业“文革”就开始了,中断了学业;后来复课闹革命,我们升了中学。当时中学里面不学文化课,每天就是“天天读”。“天天读”就是每天必须读毛主席著作,然后就有大批判,工宣队、军宣队指令批判刘少奇,一直到老师。要不然就是到工厂去学工,到农村去学农。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所谓的文化课基本没有学,然后就开始下乡。

我在农村待了四年,后来当兵,当了空军地勤,就是修飞机,修战斗机歼6。当时有军械、机械、无线电、特设,我是特设分队的电气员。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我很想参加高考,但是部队对这方面控制比较严,不是像地方只要报名就可以考试。正好我当兵3年了可以复员,就想复员。后来复员在工厂里当车工,边当车工边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考上了1978级的大学生。所以我说工、农、兵三个当年最重要的社会阶层角色我都有体会,当工人的时间短一点,几个月。我个人对农民和解放军体会很深,因为我在农村待了四年,当兵三年。

当代史、共和国史很多我都经历过,这些经历对我的研究很有影响。有些事情以前不知道,也没想过。作为一个城市里的孩子,来往的亲戚也大多是城市的,对农村完全不了解。城里的孩子往往就是通过一些电影来了解农村,我记得里面的农村都非常优美,非常浪漫。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文革”刚刚开始,我们去过一次农村,待了十几天。去的农村距离城市只有几十里的路,那是我第一次对农村有认识。当时没想到农村生活会这么苦,就感到很奇怪,农村怎么和电影上、报纸上看的不一样啊?那个时候,小孩子总是把电影上、报纸上看到的认为是真的,几个同学都认为我们看到的农村生活是假的。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说,对,这是城市郊区的农村,不是真正的农村,真正的农村生活肯定特别好,就像电影、报纸上一样。这就是对农村最开始的印象。实际上,后来才知道,城市郊区的农村比“真正的农村”生活要好得多,“真正的农村”其实更苦。

随着我下乡,马上就知道农村是什么,农村的生活是什么样。4年的经历使我知道,当时中国社会分成两块,一块是吃农业粮的,一块是吃商品粮的,城里人吃商品粮,农村人吃农业粮,差别很大。农村孩子尤其一些聪明有才能的孩子,总想改变自己的身份,想尽种种办法推荐当兵、招工,我看到太多太多。从前这只是我的一种感性认识,并没有认识到为什么这样,甚至觉得好像世界上任何地方,农村恐怕都是这样奋斗的。

等到我上了大学,后来搞研究,研究共和国的时候,突然才明白,这个时候就使我对有些事情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如果没有下过乡,我的一些观点和见解是得不出来的,或者即使有,认识也不会那么深刻。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认为中国社会分为城乡二元结构是从1953年开始的。1953年实行了粮食的统购统销,这点很重要。然后又对各种副食品统购统销,又过了几年,建立了严格的户籍制度,把人口分为城市户口、农村户口。比如像农民、工人,应该只是一种职业,随着职业变了,身份也应该变,但是我们中国从1953年以来就变成固定身份了。你是农民,你的孩子你的子子孙孙就是农民;你是城里人,你就一直是城里人。改革开放允许农民进城了,甚至农民办一些企业,但为什么开始有一个称呼叫作“农民企业家”?就是虽然你是企业家了,但是身份还是农民。现在随着政策放宽,有些企业家只要在城里投资就可以变成城里人,但是大多数人农村人到城里打工,城市是不接纳你的身份的。为什么叫农民工?虽然有的做工都做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但是从身份上来说还是农村人,还是农民工,所以我对这点很关注。

为什么讲历史的“大”与“小”?“大”与“小”怎么看?这个“大”,我从前没有想过,后来越来越觉得历史只注意大,有时候忽略了小。这个“小”其实要说起来也很大,我看有些教科书,从来谈到1953年,只说实行了统购统销这些政策之后,为我国的工业化积累了大量的资金,我觉得这没错,这是从国家的角度。

但是作为历史研究,如果光这样说我觉得不够,不全面,还要研究在这个政策之下,农民是怎么生活的。农民没有粮票,各种票证都没有,被严格固定在土地上。那时候到城里买一碗粥都要二两粮票,有再多的钱没有这二两粮票,连一碗粥都没法买到。计划经济首先要把城里人和农村人固定化才好计划,否则怎么计划?今天城里人那么多,明天农村人那么多。所以通过票证就把人固定起来了,这也是计划经济的特点。同时还要计划哪个城市的人口相对固定,于是各地都发行自己的粮票、布票,你离开这个城市,到另外一个省份几乎没法生活,因为你没有那个省的粮票和布票。

当时还发行一种全国粮票,不能随便去领,要有特殊需要,比如单位开证明要出差。如果大家都可以领全国粮票,怎么计划保证这个城市多少粮食、多少布?计划经济把所有的人都固定下来,尤其最大的固定是把农村人和城市人固定下来,这就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定化。因为形成了巨大的利益的不同,要一下子消灭恐怕会引起社会的震荡,得逐步地来,但必须进行,不能停止。

二、个人经历都能成为历史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是一个身份社会,改革开放在逐渐往契约社会转变,尽管这个转变还不会很顺利。好多人说你怎么老写跟当代有关的事情,尤其关注农民工这些?因为我写过好多篇文章,都是关于这个的,关于他们的子女在城里受教育的权利问题,尤其前些年他们的待遇更加差。作为搞历史研究的,总是习惯历史地看问题。我觉得中国社会发展到这个地步了,有很多该打破的就要打破,或者说一些政策性的东西,该考虑怎么去弥补一些鸿沟了。我写过一篇文章,名叫《为获得认可》,这也是我观察我们自己的经验和看到其他国家的经历才写的。我注意到,在二十年前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刚刚允许农民进城打工的时候,尽管那个时候他们依然做着最苦、最累、最脏的工作,拿的工资比城里人拿的工资低很多,但是他们是兴高采烈的,因为他们有一个比较,自己当年在农村吃不饱或者在生死的边缘。在大饥荒的情况下,他会比较,在城里再苦再累,也比在农村好,所以他是兴高采烈的。但是已经过二十年了,那批最初进城的人已经岁数很大了,现在是他们的子女进来了,他们就不会这样比较,你也不可能要求他们这么比较,说你想想二三十年你爹妈或者你爷爷在农村的生活,实际上人不可能这样比较。

我们要从历史或者从别人的社会发生的问题中去借鉴,这使我们付出的代价少一些。我注意到,前两年的法国北非移民闹事非常厉害,但是往往参与的都是第二代、第三代,实际上第一代来的时候语言又不通,更苦,但是他的记忆是,之所以千方百计到法国来了,虽然在这儿很受歧视、很不好,但比在原来那边生活好,而第二代、第三代没有这个概念。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还不能在城里扎根,还要受到某种歧视,那就会在社会上出现一种问题了。有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地忽视了农民的历史,我总说,“农民无历史”,因为历史是要记录下来的,而他们真实的生活状况,实际上是没有历史学家或者很少有历史学家去描述。包括现在社会上也经常这样,一说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受苏联文学影响比较深,唱歌都唱苏联歌曲,我们也是想当然地觉得我们这代同学都是唱苏联歌曲。但是我现在突然一想,我上农村时候看到,农村和我一样大的孩子,根本没读过什么苏联小说,甚至一首苏联歌曲都不会唱。但是为什么老是说这一代人受苏联影响?实际上是把绝大多数农村青年的教育状况回避掉了。这是少数城市里的青年受的教育,“我们”代表了“他们”。

我现在就有点理解,像胡适,见到一些人,见到一些小人物,就说应该把你的经历写下来,因为你写下来才能成为历史。胡适本人就替卖烧饼的老头写过一个小小的传记。

我们这一代人或者我们上一代的城里人,谈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事件就是“文革”,而农村人多数一谈起来就是三年大饥荒。相对而言,“文革”对他们的影响比三年大饥荒小得多。三年大饥荒虽然对城市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给城里人印象最深的是“文革”,而农村人对三年大饥荒的记忆更深刻。因此我越来越关注所谓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但是这么做也难。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搜狐读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