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风貌设计的八项基本原则

[ 作者:高宜程 周俊含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4-26 录入:易永喆 ]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村庄规划设计成为引领村庄建设发展的重要抓手。村庄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如何结合自然生态环境,如何体现乡村风貌特色、地域风貌特色,塑造适合农村的建筑风貌特色,让乡村更乡村,成为村庄规划设计的方向性问题。笔者通过实践总结,认为村庄风貌设计至少需要遵循以下八项基本原则。

一、秉持生态优先理念,尊重村庄自然环境

(一)生态基底

自然环境是村庄发展存在的生态基底,村庄规划应着力保护生态资源。在深入研究村域生态资源条件基础上,落实生态控制线、基本农田保护线等管控要求,明确自然山体、水系、湿地、耕地等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要求和措施,保护生态资源。应强调对于耕地、农林用地、河湖水系等重要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尊重并合理利用地形地貌、树林植被、河流湖塘等自然景观,体现乡土特色和地域特色。对于有破坏的或脆弱的生态本底,应着力做好生态修复与保护,实现村庄特色的延续和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风貌设计的八项基本原则

(二)村内绿化

村庄内部绿化应尽量选取本地植被物种,倡导利用林果、蔬菜田园丰富村庄内部及周边的绿化景观层次,塑造乡土特色乡野景观。村内广场、限制用地尽量采取景观绿化丰富村内绿化层次,房前屋后采取以果蔬种植为特色的乡土绿化景观,形成有别于城市,增加绿化的同时又产生一定经济价值的村庄景观风貌。

(三)庭院绿化

引导村民增加庭院绿化,充分利用庭院空间,增加果木、蔬菜种植以及反映乡土特色的绿化景观。选取适应农村精神文明发展需求的、富有吉祥寓意和生产生活需求的植被和绿化。

二、强化村庄空间结构,延续村庄空间肌理

村庄肌理作为村庄保护历史文化特色、焕发村庄内在活力、维持地区个性的重要内容,作为控制村庄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方式,应重点考虑村庄道路格局、建筑布局和重要节点三个方面。

(一)道路格局

村庄道路系统作为村庄空间的骨架,对村庄的空间布局、发展方向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要尊重村庄现有道路格局,避免大拆大建,避免宽马路和大广场。村庄建设要尊重原有村庄道路形态,不破坏村庄空间结构。对于传统村落,要保持对原有道路格局的保护。开展村庄建设,道路建设要考虑到主干路和街巷间关系,做到宽窄相宜,体现村庄特色。适应国家新时期的要求,合理设置村庄停车位等交通设施。

(二)建筑布局

建筑布局是体现村庄整体风貌特色的重要内容,规划中应顺应地形地貌特征,尊重原有村庄肌理,随形就势,灵活布局。既体现村落与自然环境融合,又要使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和谐共存。要保留原有村庄的基本格局,尊重地形地貌特征,营造多层次的乡村建筑景观风貌。建筑布局、村民生活习惯、民族习惯、民俗特征等因素影响,体现乡土、地域、民族特色。

(三)重要节点

重点关注对村庄公共空间等重要节点的塑造,突出地方特色,体现村庄本土文化。如村庄入口、广场、主要街巷等公共活动场所和标志性场所,应塑造尺度适应的乡村公共空间,不建大广场,鼓励对广场、打谷场、戏台等公共空间综合利用,既节约土地资源,又体现农村特色,尊重习俗文化和生产生活习惯,塑造紧凑、丰富的公共空间体系。

三、统一整体风貌,营造协调村庄环境

(一)建筑风格

根据村庄的分类及定位确定建筑风格,在建设和修缮过程中,提取建筑装饰主题,保留传统村居特征,强化村庄建筑特色,塑造具有典型特色的村庄建筑风格。针对传统风貌建筑、更新改造建筑、新建建筑的风貌应注重差异化和协调性引导。既做到保护传承,又能够提升居住功能,做到风格和功能上的协调统一。

(二)建筑高度

对村庄新建和改造的建筑进行建筑高度、层数引导和管控,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应根据保护规划对建筑高度进行控制,建筑高度应与保留的村庄院落建筑相协调,塑造具有村庄特色的整体景观风貌。

(三)建筑色彩

塑造乡土特色的村庄建筑色彩。做到屋顶形式和色彩的协调统一。引导新建建筑优先选用本土建材,延续原有建筑色彩。墙体彩绘、标语要积极、健康,体现正能量,兼具审美特征,体现乡土特色。采用增加装饰线、花饰等手法美化建筑屋顶,宜采用具有乡土特色的本土材料,根据地域特色选用面饰材料,门窗宜采用传统的样式或装饰,阳台宜保留或采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栏杆及构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风貌设计的八项基本原则

图8 建筑色彩指引示意图

(四)景观小品

村庄景观小品应结合村庄文化特色进行设计,可利用乡土特色的元素,设计与村庄整体风貌相协调小品景观、文化长廊等,塑造“自然质朴、田园乡土”的乡村空间环境景观小品。

四、挖掘地域乡土元素,塑造独特村庄特色

(一)地域特色

村庄风貌应反映地域特色,村庄建筑设计应尊重当地建筑形式,体现与地域气候特征、人文特征相适应的功能特征。民居风格应与地域建筑风格和村庄传统历史建筑风格相协调,强化村庄地域文化元素符号,少数民族聚集地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民族习俗等。

(二)乡土特色

应充分挖掘村庄的形态特征、田园风光、坑塘水系等自然环境特征,保护村庄乡土特色风貌。尊重地方文脉、民风民俗,展现乡土文化特色。应通过栽本地树、种本地草、使用乡土材料等方式塑造乡土特色,凸显具有乡土特色村庄景观风貌。

(三)传统特色

注重保护、挖掘和传承村庄的自然、历史、文化、民俗等特色资源和优秀传统建筑。提取村庄文化元素,突出村庄传统特色,鼓励使用农村工匠,通过传统建造工艺,塑造具有传统特色的村庄建筑。

五、调动多方积极参与,实现共同缔造

(一)尊重村民意愿,激发村民参与热情

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村民参与规划建设全过程,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激发村民的愿景力和行动力。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庄风貌建设。

(二)共同缔造,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在村庄规划中,开展共同缔造活动,要明确村庄发展方向,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着力构建共同缔造组织体系,突出村民主体地位,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深度参与村庄规划实践,规划师全过程服务,强化规划设计引导。产业发展内外兼修,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村庄发展活力。建立“村民设计、村民建设、村民使用”的机制,塑造村民为主体的村庄建设风貌。

(三)多方参与

建立机制引导社会多方参与,构建政府部门、村集体、村民、社会力量、规划师等共同参与村庄规划设计的机制,共同塑造具有农村特色的景观风貌。

六、坚持经济适用原则,节约村庄建设成本

坚持经济适用原则,全面落实节地、节材、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等要求,切实改变盲目贪大求洋、追求高标准规划建设的理念,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一)优选选种本土植物

充分利用村庄原有植被,通过整治改造,塑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观风貌。优先选择当地的树种、花卉等,结合河岸、路边、防风林、村内道路、广场等开展村庄绿化,降低养护成本。鼓励种植果木、蔬菜等,将生产生活与村庄绿化有机结合。通过对农田、菜园设计等方式,引导种植特色农作物、果蔬,塑造丰富的大地景观。

(二)循环老旧建筑材料

新建民居建筑利用当地材料,就地取材。鼓励对危房、旧房拆除后产生的建筑垃圾更新利用,变废为宝,节约开支。村庄中出现的大量废旧木材,可用于做建筑外立面的拼贴装饰或景观小品。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风貌设计的八项基本原则

(三)推广绿色建筑

鼓励使用绿色建材,注重现代工艺与技术的创新,研究推广符合现代生活功能需求的创新农村绿色建筑形式。如现代生土建筑具有方便取材,易于施工,造价低廉、节省能源等优点,同时又能自然相融合,方便农村工匠参与建设,有利于保护村庄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造就独特的民居建筑文化。

七、设计图则通俗易懂,引导村民积极参与

(一)简明的设计规划成果

设计规划图册应简明扼要,有利于村民学习与使用。编制可读性强的村庄规划导则等,要让村民能够看得懂,使村庄规划能够切实指导村庄建设实践。

(二)直观的村民设计手册

编制通俗易懂的村庄规划村民手册和农房建设村民手册。将专业图纸形象化、卡通画,让村民能够看得懂,能接受,能够理解村庄规划的意图与方向,能够有效利用村民手册开展村庄建设和农房建设。

(三)形象的文本描述语言

将专业术语、技术语言转化成通俗的大众语言,通过俗语、谚语、顺口溜等形式,将抽象的技术语言大众化,增强村庄规划的可读性,引导村民参与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全过程。

八、优化建设管理,增强可实施性

建设管理是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要建立以工程推进为基础,强化多层次的队伍建设为支撑,落实长效管护机制为保障的可实施性的村庄建设管理体系。

(一)工程推进

将村庄规划设计内容落实到工程项目上,通过工程项目推进规划设计实施。如贵州省开展村庄风貌建设,根据村庄风貌设计要求,提出3个“工程推进包”,分别为兜底工程包、风貌要素整理显现规划包、产业设置规划包,不同风貌类型的村庄可选择相应的推进包,带动村庄风貌的整体提升,增强村庄风貌规划建设的可实施性。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风貌设计的八项基本原则

(二)健全队伍

做好村庄规划建设,创立专业的村镇建设管理队伍,强化镇、村两级村镇建设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技术水平。要逐步建立一支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建造建的专业技术队伍,包括村庄规划设计队伍、农村工匠等,并逐步建立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制度。要强化村民对村庄规划建设的认知与技术水平提升,村民是村庄规划建设主体,应着力提高村民的意识和建设水平。

(三)长效管护

长效管护机制是村庄规划建设成果的重要保障。应建立村庄规划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保障村庄设施、运营维护的投入来源。建立一支长期为村庄规划建设实施及运营维护的人员队伍。通过现有体制机制,发挥人大、政协等的监督职能,强化村庄规划建设的监督与考核。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爱农这言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