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报告》时,扶贫填表问题引起不少委员关注。我曾经在某贫困县挂职,以我的经验来看,当地意见最大、反响最强烈的也莫过于搞“表格”式扶贫。
一名驻村干部反映:这次搞的摸底调查,我已经记不清是第几回了,反正光“回头看”“再回头看”都已经搞了四次了。每一次摸底调查结束后,都要填写各种信息表,完了还要录入市、省和中央三级扶贫办信息系统,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填表、录入上了,铺路修桥、发展产业都只能见缝插针地干。
部分地区目前的基层扶贫工作出现了一些“怪现象”:一些领导下基层检查扶贫工作,不是到田间地头看看劳动成果,到贫困户家里揭锅盖看看生活现状,而是直奔办公室,看看墙上挂的扶贫表格齐全与否,看看扶贫工作的资料做得多不多。
痕迹材料固然重要,它反映了基层干部的工作轨迹,是较为直观的反映工作是否踏实、是否按章执行的重要标志。但是,衡量工作成效如何,痕迹材料并不是唯一的标志。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群众的满意程度都是重要指标。为人民服务才是工作的根本宗旨,同样的表格重复填报这已经不只是扶贫领域出现的现象了,基层工作的很多板块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一问题。
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工作也应该乘着信息技术的东风,让资料轻起来、智能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地方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而不是“另起炉灶”自建一套工作系统,做一些重复性、无意义的工作。
(作者系浦贝社区大学生村官)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