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童家溪“导师制”值得基层广泛推广

[ 作者:小竹叶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8-10 录入:吴玲香 ]

2017年7月,童家溪镇又将“导师制”延伸至各村和社区,成立了12个“导师组”并推行“双导师制”,每组分别由一名机关中层干部及所在村、社区的书记、主任,对一两名村、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传帮带。形成了“镇—村、社区—社、居民小组—网格”的纵向帮带体系。“这是一条好渠道,消除了老同志和新同志的代沟。”“带徒”一年多,马宁有了新感触,“以前不是不想教年轻人,就是有顾虑,怕出力不讨好,也怕有人说闲话,认为我们是"小圈子"。现在有了"导师制",大大方方沟通,关系理顺了。”(8月6日 人民网)

童家溪镇的“导师制”,对新老党员干部传帮带,推陈出新时可以借鉴的。因为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医院、学校等单位,师徒结对是经常面对的事情,同时结对也必须有成效。对于才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他们有的是相对丰富的课本知识,有的是工作激情。但是,怎么把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呢?这仅仅凭课本知识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在实践中不时会碰壁的。年轻干部和公职人员该怎么尽快适应新的岗位呢?

童家溪镇的“导师制”给这些刚入职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抛砖引玉”聊家常、“一针见血”找重点、“先抑后扬”理矛盾。这些工作经,也是刚入职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不断学习并深入实践的工作法,值得推广。

童家溪的“导师制”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和群众打成一片。和群众打成一片就是逐步学着说农民话,慢慢学会干农村事,缩小和大家的距离。对于农村的板凳尽管有灰尘,年轻干部也应主动坐下去,这某种程度上表明你和农民是一类人,彼此没有距离。慢慢地就和群众打成一片了。同时,也要逐渐学会和农民蹲在田坎上聊天,坐在街沿边说话。对于村民反映的问题,年轻干部应跟踪到底解决,尤其是刚入职的党员干部,更应如此。对于不合理的诉求,坚决把政策解释透。

第二步是怎么把群众的工作做成功,这也是年轻干部要重点学习的精华,师傅引进门,师傅给徒弟做表率。设立“导师制”之后,童家溪镇配套青年出台了青年干部导师制考核评价办法和量化考核指标,包括每月例会、每季度谈心谈话、每年工作计划和总结、帮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是值得基层广泛推崇的好办法好点子。卢建国说,这是一条小皮鞭,催着老干部好好干呢,以前好多快到年龄的干部,都是坐等退休,现在,得给“徒弟”当榜样,做表率。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更得赶上来。为了带好徒弟,不敢当众发言的老干部把自己先练得能说会道。这也是老有所乐,老有所托,师徒共同进步,这是双赢的事情,一箭双雕的措施,值得推广。面临退休的老干部,事业上了没了“前途”,工作上没了昔日的风风火火,人缘上没了,集体对于老干部的要求也适当低了一点,尤其是退居二线的老干部,他们经验丰富,但是体质在衰弱,心里也难免消极,可是“导师制”,让这一切活起来了,老干部们干劲较之以前更大了。

第三步“导师制”促进了年轻干部的迅速成长,年轻干部积极学习老干部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学习老干部身上的担当和情怀,以及顾全大局的意识,宏观调控的能力,谋篇布局的能力,沉稳的能力,低调的能力,谨慎的能力,掌控局面的能力乃至于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些都是年轻干部学校学不到的。

万事开头难,有老干部的鼎力帮助,有年轻干部的虚心学习,相信年轻干部会成长更快,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年轻干部,跟着导师练起来,舞起来,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为老百姓谋更多的福祉,希望更多的基层工作沟通更加顺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让我们的大中国飞腾得更快,中国梦实现会更近一步,为百年中国梦添砖加瓦,让人民生活更幸福。

(作者单位:合江县南滩镇中学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