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厕所革命”在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这场革命不仅带来生活的便捷,更是实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时候家里的厕所很简陋,在院墙外面的犄角旮旯里随便挖个坑,四周用砖头遮挡一下就成了简易厕所了。厕所没顶棚、没男女之分,又脏又臭,且和猪圈连在一起,农村人称之为“连茅圈”,极不卫生。夏天人蹲在里面,蚊蝇飞舞,气味难闻,遇上下雨天,被淋成落汤鸡;冬天,四面透风,冻得人直哆嗦。
后来,我到离家几十公里的学校去上学。学校的厕所是用砖砌成的,一间男厕,一间女厕,宽敞多了。四周都用砖砌起来,顶上还有顶篷,不用担心雨淋、雪冻。每到课间,上厕所排队的学生实在太多了,有些聪明的同学就跑到教师厕所了。因为那里,既干净,又不用排队。冬天夜里上厕所是最艰难的事情,蹲一会,冻得瑟瑟发抖,屁股感觉都快冻掉了,最为要命的是稍不留神掉粪坑。上厕所成了一件让人发怵的事,后来大家都养成了快速上厕所或是晚上少进食、少喝水的习惯。
2003年,我开启了高中生生涯。学校的厕所有一部分已改造成为水冲式的,装有一个洗手台、一面镜子,有些学生利用上厕所之机,还能美美的照一回镜子。由于学生人数多,还有一部分旱厕依然在使用,设计的更人性化了,在厕所的两边设有低低的围墙,一方面隐秘性比较好,另一方面可以放置一些随身的小物件。
2006年,我迈入大学的校门。学校可供学生用的厕所不但数量多且质量好。厕所已然有了一个洋气的名字—卫生间,学校为学生考虑的更周到,安装上了红外线感应式自动干手器,不像以前洗完手还要甩一甩,一不小心甩到别人身上了,免不了不礼貌行为的发生,偶尔还会出现小摩擦。
2013年,我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乡政府工作,单位的厕所依然旱厕,且男厕比女厕数量多,经常能看到女干部在排队。厕所盖得较早,单位原来男干部较多,后来女干部人数逐增,出现厕所供不应求的局面。单位领导适应新形势,把旧的厕所拆掉,重新用砖砌,扩大了女厕的面积,又加高了围墙,宽敞多了。
2015年,全家人决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到景点,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儿子洗完手时,竟然把小手伸向感应式自动干手器里,惊得他奶奶连连说,“现在娃娃怎么什么都知道,我还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这一年,全国都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厕所革命”号召,要像反对“四风”一样,下决心整治旅游不文明的各种顽疾陋习。要发扬钉钉子精神,积小胜为大胜,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因此,我们所到、所看之处,脏、乱、差彻底变身,打了翻身仗,厕所建得有特点,“此处无声胜有声”,管得好、干净卫生;广大游客守规矩、知敬畏,不违规、不任性,她们的言行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旅游不再是花钱遭罪的事了,而是带着一种情怀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民族的悠久历史。
后来,当得知一些村民还在使用传统的旱厕,习近平强调,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于是,“厕所革命”,推广到广大农村地区。对农村而言,物质文明看厨房,精神文明看茅房。2017年,我带着孩子回到农村老家,经济条件好点的人家都使用上了室内水冲厕所,村民交口称赞“厕所变了样,生活大不同”。但距离全部普及还有一段路要走,普及率仍有待提高,厕所质量、管理服务、科技应用、如厕文明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要让“厕所革命”的光照亮每一村每一户的“小角落”,任务繁重、任重道远。这项民生事业关乎到每一个人,需要人人贡献一份力量,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社会文明的短板,让群众有实实在在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总之,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厕所革命”永远在路上,文明行为的改善也不会有终点。今天的中华儿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积小胜为大胜,奋力书写“厕所革命”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定边县委史志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