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发展产业要在尊重群众意愿中稳步前行

[ 作者:易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25 录入:吴玲香 ]

长得好好的67亩板栗树,毫不犹豫全部砍掉,换种上了只有30厘米高的红松苗。陈希金在12年前的这一举动,被全村的人都认为是“疯”了。可12年后的今天,看着苍翠挺拔的红松林和出产的光亮饱满的松子,加上一年6万多元的收入,乡亲们不得不佩服老陈算明白了67亩山林账。(新华社 5月23日)

素有“板栗之乡”石柱子村,却在“种地下坡”中未能端上致富的金饭碗,却在支部书记陈希金转型发展的思路中,逐步实现从“板栗之乡”到“红松之乡”的路上,培育了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既在水土保持中绿化了家乡,又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发展产业要有标杆引领。在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中,个别地方群众停留在发展板栗一样的传统产业,既因受到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制约,又受到市场的制约,既不增产也不增收,还在长年的种植中造成了水土流失。面对高产的红松种植不愿意转型,主要是缺乏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固化于传统的束缚,关键是群众怕承担市场的风险,失去了养家糊口的资本。因而,发展群众增收的致富产业,要靠村级组织或致富带头人的引领,才能促进群众转变发展思路。

发展致富产业要有技术支撑。虽然群众深知板栗的种植,既造成了水土流失,又不能致富增收的短板,但有板栗种植的技术经验。因为他们深知红松的生长周期长让经济效益打了折扣,但对红松嫁接技术并不了解。虽有支部书记带头砍掉自家60亩板栗种上了红松,并未能打消当地群众的疑虑。但通过林科院专家的传经送宝,借鉴其它地方的发展经验,种植嫁接苗缩短了见效的周期,从而在村干部小范围内推广,对群众种植起到了示范更加带动作用。更是因为以村干部为主体的技术骨干,利用农闲时间加大对种植群众的技术培训,并采取套种的方式,既推广了红松的种植技术,又保证了群众短期的收入问题,让种植红松种植形成气候,成为了全村的致富支柱产业。

乡村振兴需要做好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乡村振兴是一项造福人民群众的幸福工程,在实施产业振兴中,要借取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石柱子村的经验,既要有科学的态度,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又要通过干部的示范,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更要加强种植群众的技能培训,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能增加群众发展致富产业的激情。在砍掉板栗中砍出基层组织的柔情,砍出群众发展红松产业的激情,在淘汰落后传统产业中,培育绿水青山,藏富于民。

(作者地址:盐亭县茶亭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