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依安县依龙镇劳动村农民马文、李凤荣夫妻俩,20年前,因家中一场意外火灾,一个被烧成三级残疾,一个因一股急火,双耳失聪,定为二级残疾。马文在医疗伤痛过程中,负债5万多元,典型的“火烧当日穷”。但他们没有一蹶不振,更没有给政府找“麻烦”,而是坚持20年不间断规模饲养绵羊,靠卖羊收入,盖起大砖房,住进农民公寓楼,还供儿子念完大学,为其买楼房、购轿车、娶媳妇。一对残疾人,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勤劳的双手,辛勤的汗水,自我改变家庭窘境的气魄,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很值得贫困户学习和效仿。
当下,在华夏大地深入开展的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如火如荼,各级领导干部全员参战,废寝忘食,日夜兼程,有的甚至倒在扶贫路上,献出宝贵生命,其目的,就是通过主观努力,让所有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会,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人口这个弱势群体的关心、关爱,从而让贫困人口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增强了过上美好生活的信心。但在此役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扶持,加上本人努力,完全可以摆脱贫困的阴影。可是,有些人缺少像马文夫妻那种拼搏精神,不拼也不搏,有的将自有土地转包他人,啥也不养,打工嫌累,有的整天抱个膀缩个脖蹲墙根,有的东瞅瞅西逛逛,有的是麻将馆的常客,有的一天三顿小烧,有的不嫌“磕碜”,反倒觉得当贫困户挺“光荣”,因为常有“大官儿”光顾家中。凡此种种,高度概括地说,就是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躺在党和政府的怀抱里。难怪有非贫困户心里不平衡,看着不顺眼,时不时地“骂杂”。
时下,距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2年多一点时间,只要那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借助于优厚的扶贫政策和帮扶干部辅佐,拿出时不我待、争分夺秒的气魄,乘势而上,时间还来得及。贫困户应在克服客观因素的同时,从主观意识上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祈盼各级领导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将扶志、扶智牢牢抓在手上,与给钱、给物、给技术、给项目、给智慧、给志气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开启那些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头脑生了锈的“锁”,才能唤醒其强烈发展意识,才能与贫困决裂,才能大步流星奔小康。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依安县依龙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