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尔县委、县政府先后投入近亿元,建设了集蔬菜种植、试验示范、科技培训、种养循环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设施农业园区。产业园引进国内先进的设施种植技术,建设了12万平方米的日光温室、五膜拱棚、智能联动温室,最终在高原地区种出了高品质、高产量的蔬菜和水果。(05-14 新华社)
深度贫困地区如何构建增收致富路,噶尔县作出了有效的探索。在发展“智能温室”既解决了当地群众图吃菜难吃菜贵的问题,也为当地农牧开拓了一条增收致富路,值得点赞。
吃菜难吃菜贵深藏致富商机。西藏特别是阿里地区高寒缺氧,雨水稀少,条件艰苦,当地群众所吃蔬菜靠从内地或相临省份空运或长途运输,其昂贵的价格让很多群众望而生畏。从80年代起,从内地来藏的淘金者,从中看到了商机,开始在高原建设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带动藏区群众开始了批量生产,在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中平抑了菜价,群众也偿到了致富增收的甜头。但如何进一步提升大棚蔬菜的产量,撬动群众增收,成为了当地党政领导思考的课题。
思路决定出路。噶尔县在总结日常大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依靠科技的力量,创新思维方式,投入巨资,以流转土地的方式成片建立“智能温室”,既解决了蔬菜生产中的温度和湿度,又提升了蔬菜的品质,促进了菜农的稳定增收。同时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承包大棚经营,免去一年的租金,并通过分类培训、务工代培等方式,提高牧民群众的种植技能,促进一批藏族群众就近就业,拓宽了增收渠道。“智能温室”的建立和推广,既提高了本地蔬菜的市场占有率,又为群众开辟了增收致富路,实现既挎上了菜篮子,又鼓起了钱袋子的目的。
培育致富增收产业离不开党建引领。在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这个扶贫难题中,需要党政领导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以上级的扶贫政策为支撑,拓展当地传统产业的优势,以科技为支撑,依靠农技部门的力量,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能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不管是什么样的深度贫困地区都能培育出具自身特色的致富产业,地处阿里的噶尔县“智能温室”的经验就是如此。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路上,虽有各种瓶颈性问题的阻绕,但只有扶贫干部有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感,就能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借助群众的智慧和科技的力量,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的致富路。
(作者地址:盐亭县金鸡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