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当地媒体报道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村民将当地打私部门深挖填埋进垃圾场的走私牛肉、牛肚、鸡脚等冻品私挖出来,卖到市场上。该现象持续两年多,形成了挖掘、收购、运输、销售的一条龙产业链。为何会出现如此怪相,背后有何隐情?对此,《法制日报》记者赴金平县展开调查。(5月14日 新华网)
当前,一些牛肉、鸡脚、鸭脚等零食制品可以说是遍布各大超市、小卖部,尤其受到青少年朋友的喜爱。那么,这类食品的安全、卫生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曾有人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一只鸡就两只脚,怎么会有如此多的凤爪类食品呢?”其实早在前些年,凤爪类食品就曝光过安全、卫生等质量问题,“白鸡爪”、“毒鸡爪”事件想必大家也略有耳闻,有关部门也加大力度整治。但是,此类事件到如今还是“死而不僵”,症结何在?
云南省金平县地处边境,对于走私等违法行为有一定地理上的优势。当地相关部门也积极制定各种政策和有效措施严厉打击走私违法犯罪,其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有一现象值得大家关注:经查获的走私冻肉经掩埋进垃圾场后,却被当地村民私自挖出卖到市场上,这一现象在当地居然持续了两年之久。是监管不力还是另有“猫腻”呢?这些恶臭的冻肉上面蛆虫满地、蚊蝇乱飞,如果真正经过加工后流入市场,其严重后果不言而喻。当地相关部门已经成立专项检查组,采取地毯式、拉网式排查,重点对辖区内冻品经营户、烧烤摊点、冻肉制品冷库、批发市场、大中型超市等开展检查,对来源不明、无规范标识的冻品一律查封、下架,并追根溯源,确保人民群众消费安全。
后续工作中,当地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更周全的销毁方式,让销毁更彻底。同时应该经常组织村民学法、普法,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目前,我国的食品法律法规惩罚力度不够,缺乏威慑力,今后应该对此框架范围的监管体系和法律细则进行完善。“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作者单位:北川羌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