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者

[ 作者:潘复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4-16 录入:吴玲香 ]

从包石、石五公路向东北行驶一小时,就到了我此次的目的地——石拐区“旺天美”农业生产合作社。今年初春“北京中世金桥国际艾尚旅游公司”与其合作开发项目时,我正在此了解情况。

那时合作社的创始人徐旺只是想利用自己的承包地和投资的牛棚搞一个农庄,种植无公害的绿色蔬菜瓜果和其它农作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适应市场化新需求的路子。从改善生活条件,产品质量入手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探索通过市场或直卖方式与周边城市消费者接触,在原来所生产的粮食产品基础上,增加蔬菜类中草药种植,同时生产粗加工半成品食品,创造附加价值,形成“传统绿色生态农业+”模式。这种传统农耕与永续农业思考已经进入早先开放地区。徐旺在到包头市周边及县旗乡村考察取经时看到了各具形态的雏形。他心里明白,农民在当前农产品贸易体系的层层盘剥下,不得不做出各种有悖自然和安全的行为。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不然农产品就会失去广大城市消费者的信任,造成滞销进而使农业走入萧条冷落的危险境地。

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不同于商业经营的苦心算计,也不像NGO那样严肃紧张。

就 在这节骨眼上,“北京中世金桥国际艾尚旅游公司”来了。经理王艾霞与徐旺一拍即合,经过几次商谈规划,思路渐渐明晰起来。

王艾霞的旅游公司在激烈竞争中正想开拓一条新的出路。看到“旺天美”这样的土地与环境,一下子点燃了灵感:把旅游与休闲、观光、生态农业结合起来,形成互加模式,通过组织消费者旅游,参观生态农业,了解生产情况,采摘绿色蔬菜瓜果,购买合作社养殖的牛、羊、猪、鸡肉。食农家饭菜,住农舍土炕,形成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积极争取自己对食物的安全权益。用消费体现自己的健康环保理念,支持农民转型生态农业,从单纯消费者向支持合作者转变。相当于间接参与农业,变为“共同生产者”。而徐旺的“旺天美”合作社,土地全是施用农家肥,蔬菜粮食作物全程人工管理,浇灌五当沟的山泉水,没有丝毫的化肥农药污染,这样,就把原来隐身于食物背后的生产要素如实呈现于城镇消费者面前。蔬菜、粮食、水果、肉蛋不进入市场和冷冰的储存间,直接从生产者手中进入消费者的厨房上了餐桌。

我同王艾霞和她的助理多次在合作社采摘蔬果品尝农家宴。陆续带动了大量游客前来。那种土里土味的锅灶气,加上自产的葱、蒜、调味品和野菜,绝对不同于城市饭店的味道,吃完口留余香,让人回味到童年时代纯美香甘的乡村生活。

这种公司+农业合作社的模式,将具有多重身份的消费个体和生产者联合起来,每个人都居于土地与自然之中,食物不是在超市货架上的一种经过多道手续的物品,而是联系人与农业的直接纽带。这既为旅游扩大了流量,也促使农业转型升级、转向提质,逐步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路子。重塑人与土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使生产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更新。成为相互依存的生态共同体。

党的十九大提出“振兴乡村”战略和农村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的政策,王艾霞与徐旺受到极大的鼓舞。她们吃了定心丸,明确了“优先发展三农”的大政方针,行动计划有了明确的方向。盘活两大产业,带动其它农牧林三产行业,以生态有机方式降低农地使用压力,延续无公害的传统绿色农业。再加上周边大量植树造林改善环境和肉牛、生猪、羊鸡等生态养殖,拉近消费者与绿色农牧业的距离,比什么认证检验更有说服力。

当我走近那处古雅厚实的石砌窑洞和砖混结构的二楼别墅院落时,伴着牛、羊、猪、鸡的叫声,一股乡村杀猪宰牛喜庆宴的醇香美味扑入肺腑。仿佛进入世外桃园,让人沉浸于全身心的陶醉之中。

(作者地址: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