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农业发展的巨大契机,农产品全球化竞争、“舌尖上的安全”也构成挑战,如何把优质“产出来”,把安全“管出来”,把品牌“树起来”,中国农业确实到了提质增效的重要关口。(3月6日 人民网)
走质量兴农道路,主要依靠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这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从而最终实现农业强国的长远之计。实践反复证明,增产导向的农业发展很难持续。新时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需要更高质量更加安全和绿色生态农产品的供给;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无不要求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坚持走绿色兴农路,从而实现质量兴农。
加快生产方式变革,用绿色兴农带动质量兴农。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统筹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既不能因为保供给、保收入而牺牲生态,也不能因为保生态而让农产品供给、农民收入受影响。改变过去大水大肥大药来换取高产的方式,加大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和人才培训力度,在农业生产领域加快普及一批先进适用绿色农业技术,推动绿色生产方式落地生根,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让新技术、新业态渗透到农业各个领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变革,用绿色兴农带动质量兴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摒弃单纯追求产量的做法,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放在突出位置,推进产业结构变革,实现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优质化、品牌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的消费需求。同时,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强农业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修复农业农村生态景观,依托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设施、农业产业等资源要素,扶持建设具有历史、地域、文化和产业特点的“特色小镇”,培育“农业+互联网”、节会农业、观光农业、乡村休闲等业态。
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用绿色兴农带动质量兴农。在资源保护方面,重点是保护耕地和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深入推进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修复面积,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同时,按照“管住源头、标本兼治、全程控制”思路,实施最严格的产地准出制度,严格监管农业投入品,抓好“一控二减三基本”,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和污染治理,推广可降解农膜,推广生态养殖模式,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现农业质量提升,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只有将长期性科学规划与阶段性目标计划有机结合,标本兼治,稳扎稳打,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才能真正实现质量兴农。
(作者单位:宜宾市翠屏区环境保护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