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莫让扶贫事业成为“造盆景”

[ 作者:王继川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1-25 录入:吴玲香 ]

当前,广大基层干部感触最深的工作,莫过于脱贫攻坚。作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程,脱贫攻坚几乎是各地工作的重中之重。重压之下,给广大基层干部也造成了不小的心理负担,为了完成任务,一些地方把脱贫当成政绩工程,集中资源“造盆景”,只图表面光鲜好看,便出现了玩花拳绣腿的把戏,搞形式主义就此泛滥。

所有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结果,因为有“因”,才有“果”。层层问责的压力,督查通报的风险,使扶贫事业出现了“造盆景”、盲目上项目、“路边工程”“形象工程”等,似乎只要“交了差”“完成了任务”,便安然无事。于是,脱贫攻坚中便出现了“一些干部在工作中拍脑袋决策,随意安排扶贫任务、下达扶贫项目,与基层情况严重脱节”。乃至部分政策在走样、变形,使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初衷在实践中变了“味道”。

脱贫攻坚流于形式主义,乃至当作“任务”完成,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只要贫困户在验收考核时通过了,就意味着脱贫了,也就意味着“交了差”,至于后续工作,至于群众是否从中获得实惠,扶贫干部哪有时间和精力细细过问?

探究根本,细细考量,频繁填表报数、热衷搞各种检查、注重陪同开会,已经占据了广大扶贫一线干部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秉承包容与理解的心态,我们不难发现,处在脱贫攻坚的一线干部工作繁重,压力大,常常加班加点,时间和精力确实有限,难以顾及贫困户的方方面面。再者因为现实考核机制的缘故,完成考核程序后往往不再过问。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精准扶贫作为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为了完成这个神圣使命,说到底还是离不开一个“干”字。脱贫攻坚是锻炼干部的“战场”,也是考验干部的“试金石”。广大基层干部是扶贫工作的主力军,当真心扶贫,要有“愚公移山之志”,下一番“绣花功夫”。莫让扶贫事业成为“造盆景”,唯有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主动作为,政策了然于胸,对标补短,切实查摆问题,才能在复杂繁忙的扶贫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王继川)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先市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