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等部门指导下,12月23日,由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共同主办的“一县一品”品牌扶贫行动在京启动。这一行动将整合政策、资本、渠道等多方资源,帮助老区贫困县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在提高当地群众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的同时,推动县域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12月24日 《光明日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相较于实物扶贫、资本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项目扶贫、电商扶贫等扶贫模式,品牌扶贫给当前的扶贫工作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可以更稳定、持续地将贫困户的资源转化为资本,并成为其持续增收的动力。品牌扶贫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对于老区贫困县而言,如何整体打造“一县一品”,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需要“精耕细作”。
实施品牌扶贫,要祛除落后观念。打造品牌,绝非易事,不只是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品牌意识较弱,当前,各地农产品资源竞争雷同化现象较为严重。只有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和企业树立革新意识,祛除落后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才能够让品牌扶贫能够顺利实施。否则,落后的观念没有被祛除,再强的外力干预也无济于事。
实施品牌扶贫,要杜绝资源浪费。在农村这片广袤大地上,有无数资源值得挖掘,但是,从农村流入市场的绝大多数农产品,以原料为主体进入市场,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具有品牌价值,这是最大的资源浪费。只有深入研究,对各贫困地区的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培树,避免资源浪费,让农产品最大程度地拥有附加值,这才是品牌扶贫的应有之义。只有进行品牌化,避免低价抛售、低价竞争成为常态,才能够让品牌扶贫达到应有的效果。
实施品牌扶贫,要多方协作共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品牌扶贫仅靠扶贫地区自身力量无法达成,贫困地区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竞争意识,抑或人才支持储备,都较为落后,而靠有限的力量,要想完成品牌扶贫,显然需要外力注入“渔”的技巧。在品牌培育上,党和国家需要多给予政策倾斜,社会各界力量也应该积极给予扶持。引入专业化力量,让专业人做专业事,为贫困老区提供农产品品牌顶层设计、产品定位、视觉设计、供应链能力、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帮助,协同推进品牌扶贫工作,才能够实现多方协作共赢,让品牌扶贫能够帮助贫困老区脱贫致富的同时,也能够让品牌成为市场核心。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中学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