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产业凝聚合力 致富“活水”长流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04 录入:实习编辑 ]

按照“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思路,陕西省农业部门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等措施,让产业脱贫的“当下之策”变成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计”。去年以来,省农业厅通过组建产业扶贫技术“110”,百名干部到贫困县、村指导产业布局和发展,500多名专职干部组建产业脱贫办公室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了产业覆盖度。(12月2日 西部网)

脱贫攻坚奔小康,是当前民生工程的头等大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举全国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脱贫”,关键在一个“脱”字上,任何形式主义或随波逐流的行为,是很难真“脱”贫的。通过这些年的努力,许多贫困地区都摘掉了穷帽,向着全面小康迈进。眼下所剩余的贫困地区,基本都属于边界、边远、边角的“三边”地方,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这样的地方要实现真脱贫,除首先改善基础设施外,就是要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

之前下乡时就曾听到一位非贫困户在接受调查时说:“在我们偏远区,要真正实现脱贫,没有产业扶持是万万不能的,政策普惠解决的那点资金是治标不治本。”这位山里农民所说道理,其实是不言而喻的。前面说到的“三边”地区,自然受到环境、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作为整体的贫困村,要从根本上脱贫,就要有不断的“源头活水”。就像大自然的雨水一样,需要源源不断,如果突击一下就长时间缺乏,那再大的雨也不能解决问题。这“源头活水”,最重要的就是产业扶持。

陕西省农业部门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等措施,让产业脱贫的“当下之策”变成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计”,就是着眼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说到发展产业,可能好多同志都对以前有些地方的盲目发展有较深的记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笔者家乡就曾开山种茶,折腾几年,由于土壤等因素而以失败告终。后来改革开放后,都曾有一波又一波的“产业”来袭,什么广栽桑树、葛根,大种杜仲、纸竹,“要致富,栽桑树”之类的口号吼得震天响,但成功者甚微。如此“产业”,岂是“长久之计”!

“一个巴掌拍不响”,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单凭个体经营是难成“大器”的。为此,陕西省农业厅通过组建产业扶贫技术“110”,百名干部到贫困县、村指导产业布局和发展,实施“三带四联”脱贫模式,就把一个地方的产业融合起来,凝聚起强大的合力,就算哪一个环节出了点小问题,也不影响大局的发展。这样,就更容易补齐产业发展的短板,都既杜绝了发展的盲目性,又能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成效肯定是显著的。

“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不跟风起哄,不人云亦云,因地制宜打基础,放眼未来谋发展,才是拥有“源头活水”的前提。怎样根治“深度”的贫困,怎样才不会止于“当下之策”?陕西省农业部门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的“三带四联”脱贫模式值得思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形成地方发展产业链,脱贫奔康的“活水”才会源源不断。这样,才能让产业脱贫的“当下之策”,成为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计”,迎来奔向全面小康的喜人画面。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