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刘明龙:为什么我要建乡村图书馆?

[ 作者:刘明龙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29 录入:吴玲香 ]

原标题:刘明龙:为什么我要建乡村图书馆?以及我对公益的一些反思

昨天我发了一篇帮助上津爱故乡图书馆募集资金的文章,今天我来谈谈为何我要做乡村图书馆。

十五年前的一本书

2002年,当时我刚考完中考,有一天我就去我们县城的新华书店,看到了一本书籍——《爱因斯坦传记》,当时我就翻开书页,惊奇的发现了震惊世界的知识,一个物体在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的时候,它自身的长度会变短,而它上面的时间流逝会变得更慢,而空间是可以弯曲的。当我知道这些知识那一刻,我感觉我的脑袋我的灵魂瞬间爆炸了,哇,原来世界如此神奇,如此的不可思议,如此的超出我们的常识。那天我用了45块钱买下了这本书,当时45块钱是一笔很大的数目,我父亲当时打工,一天也才能挣到20块钱,这些钱都是我省吃俭用一个学期才省下来的,书籍买回家之后,我父亲还责怪我为何买这么贵的书,还好我母亲支持我买这本书。那个暑假,我把这本有400页左右的书籍看了三四遍,每一遍都看得如痴如醉。

我深深的记得,当我学会了自由落体、平抛运动的公式时候,我走在我家门前的菜园子里,我感到一种无比的惬意,我在脑袋里沉思,原来这个宇宙是理性的,它在按照理性的法则运行,一个苹果从我家房顶上落下,它需要的时间是固定的,不管你重复多少次实验这个值都是固定的,我抛出一个石头,如果我知道它的初速度和高度,我就可以计算出它能抛出多远,这简直太酷了。另外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吸引了我,爱因斯坦在德国读初中的时候,厌恶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教育,他认为那种军人式的教育在扼杀人的天性,爱因斯坦格格不入,后来退学到了瑞士的阿劳中学就读,在那里,爱因斯坦终于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二战前夕,纳粹势力壮大,诸多科学家开始站到纳粹那边,爱因斯坦愤然抗议,提醒民众要警惕纳粹,全力反对法西斯暴政。纳粹试图迫害爱因斯坦,1932年,爱因斯坦永远离开德国,从此再也没有踏上德国土地。

因此这本书,第一我对物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第二我对任何扼杀自由的暴政都感到极端厌恶,这种厌恶是深入骨髓的。后来上了高中,每一个周末我都要到我们学校附近的新知图书城去看书,我看了很多很多科普书籍,从中我提前学习到了大量的哲学知识,比如培根的归纳法,笛卡尔的演绎法。其中有一个重大的观点让我如痴如醉,那就是科学的审美方法,几乎在所有伟大科学家那里,优美都是评价一个理论是否正确的指标之一,一个好的理论,一定要看起来优美而简洁,这也是爱因斯坦一直坚信不疑的。一个复杂丑陋的理论,基本说来错误的概率会很大。高中我学习牛顿力学的时候,我在演算方程的时候,我确实能体会到牛顿力学的优美之处,那种优美可以让人沉醉。到了今天,优美简洁成为我对所有事务的一个基本要求,我要求自己的文章,自己的观点,自己的事业,甚至我的人生必须是优美而简洁的。

所以你可以看到,一本小小的《爱因斯坦传记》是如何深刻的改变了我的精神世界的,并且这种影响将持续一生。正是因为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书籍的重要性,我才要做图书馆。而在农村,由于没有书店,没有图书馆,家长也很少有买书的习惯,因此很多孩子根本没有机会去接触到书籍,更不用说热爱阅读了。所以在乡下建一所乡村图书馆,就能为乡下的孩子提供一种可能性,我们不能指望所有孩子都来看书,但我这个图书馆一定要摆在那里,说不定就有一个孩子某天偶然来到图书馆,看了一本书,从而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呢。所以我的梦想就是要在每个乡村建立一所图书馆。

支教时候我建了一个图书馆

2011年到2013年,我到了云南临沧的一个村庄里支教,当时我从清华航天学院那里申请了5000元的公益资金,在学校里建了一个很小的图书馆,藏书加上以前学校的旧书,大概就是500册左右。我发现小学生非常非常喜欢看书,特别是看童话书籍,每天放学开馆,都有很多学生来借书。这给我的震撼非常大,你不要小看孩子,他们的好奇心非常强大,只要你打开了他们的好奇心,他们会一直去探究思考很多未知的事物。什么叫做自由的心灵,凭着自己的爱好,不断的去探索未知世界,这就是自由心灵。

我们班上专门开了一门阅读课,每周一节课,这节课老师就不讲任何东西了,就是学生自己在下面看书,我当时给他们看的都是童话绘本,一本大概就是20页,里面文字不多,但有很多精美的图画。我发现有的学生45分钟能看完四五本,这个确实非常惊人。然后我就让他们上台给大家讲故事,很多学生都能把故事复述出来。当时班上有一个叫做李亚军的学生,特别爱看书,于是我就私下送了他好几本书,没想到一个学期结束,他把所有我送给他的书籍全部看完了,其中有一本史记故事,然后他就成为了我们班上的故事大王,他就经常给大家讲故事。现在我这个学生进了初中,每次考试都是年级第一,而且比年级第二高出二三十分。他有一次跟我说,他进了初中变化很大,他说是因为当时读了很多书籍,书里的道理慢慢的他就明白了。

所以我支教时候建的这个图书馆让我在此看到了书籍的重要性,让我见识了孩子们身上存在的无穷无尽有待开发的心灵潜质,我们一直在抨击应试教育,一直在思考为何我们出不了大师,我认为还是要回到孩子的童年,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的天性得到自由发挥,让他的好奇心能保存下来,让他的感情,他的想象力丰富起来。这样的一个孩子,从小就拥有自由的心灵,长大了,会给他的人生施加很大影响的。而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在扼杀天性,把孩子的好奇心,童真,纯真全部扼杀掉。你说这样能培养出人才吗?所以我要建图书馆。

为何我要建乡村的图书馆?

首先我来自农村,这份感情摆在那里,另外乡村缺乏图书馆,城里已经有很多书店,再其次是因为要建设农村,就必须改变农村贫瘠的精神土壤。如果有人热衷于建设城市图书馆,我一百个支持,只是我精力有限,主要把精力放在农村,这些地方更加的需要图书馆。

有一个宣威老乡曾经质问我,为何不在老家建设图书馆,为何跑到湖北上津去建呢?我要说的是,对于我来说,能安放看我理想的地方即是吾乡,哪里有条件建设,哪里有人愿意支持我,我就去哪里建设。建设故乡不是要变成一种狭隘的地方主义,这个我是绝对不赞同的,我一直强调我们要有普世精神,什么叫做普世精神呢,就是我们关心不仅仅只是自己,自己族群,自己家乡的利益,我们还关心其他人的故乡,还关心少数民族,还关心中东非洲美国一切与我们有相似困境的人。这就叫做普世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我们建立不起伟大的图书馆。有一天即使我回到老家宣威去建设故乡,那我思考的也不仅仅只是我的老家,我思考的一定是一个普适性的问题,思考着其他人的故乡。

另外建设一个乡村图书馆,绝对不是说把书籍往那里一放就行了,捐一点钱,买几百本书很容易,非常非常容易,但我告诉你,图书馆建立起来后期的运营这才是重心。你这个图书馆建起来之后,你能否每天开馆,你能否围绕图书馆开展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甚至是社区活动。这个才是关键,你建了一个图书馆,然后天天闭馆,那叫狗屁图书馆。现在很多村里政府也建立了图书馆,但是没人管理,上级领导检查的时候,开开应付一下,领导走了,关门。所以这个图书馆馆长就非常重要了,第一这个馆长要能长期的坚守在图书管里,能够长期坚守的人,只能是当地人了,你说在偏僻在乡下,有几个人愿意去?第二个这个馆长要有新思路新理念,能组织大家做很多活动,通过活动把图书馆与社区链接在一起,说白了就像教堂一样,教堂与周围社区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居民生孩子,结婚,死亡都要去教堂,教堂都提供这个服务,周围邻居有困难了,教堂还要出面帮助。这样的教堂才是活的。

所以我为何要支持湖北的陈迪桥做上津爱故乡图书馆,就是因为他能长期呆在那里,他有那种做各种活动的能力的理念。也就是围绕图书馆,我们可以探索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迪桥就带着孩子一起阅读,还邀请家长也过来一起读书,开故事会,做夏令营,爬山等。今后还可以开展自然教育,还可以一起来参观了解古镇。它是一整套的东西。我现在到我老家宣威建一个图书馆,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人愿意长期的呆在图书管里,更不用说开展各种活动了。

所以这个乡村图书馆不只是摆几本书在那里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新的教育探索。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城市主义教育,教科书里都是城市知识,与乡村孩子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孩子们学起来非常无趣。我设想的农村教育起码得有农业课,带领孩子们去种地,去认识观察各种农作物,动植物,带他们一起养小动物,这些课程如果能开展起来,那会是多么有趣。另外在乡土上要有乡土教育,要让孩子从小了解自己的故乡,比如上津古镇有这么一个古城墙,还有一座美丽的教堂,那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参观教堂和古城墙,跟他们讲解古城的历史,还可以一起来画画,描绘自己的故乡。上津还有非常优美的自然风光,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山里欣赏优美的风景,到水里嬉戏打闹,在田地自由奔跑,这些就是最好的乡土教育,就地取材,这种教育出来的孩子一定不差。我自己童年时候就是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长大的,我就觉得当时非常美好,我长大了之后也时常回忆童年,不管我走到哪里,我的内心都有一片故乡的领地。所以图书馆建设是一种教育探索,也是重建故乡的一种探索,意义重大。

我为何就是选择了支持陈迪桥的上津爱故乡图书馆呢?

我从07年参加台湾慈济活动,到现在,做了近十年的公益慈善活动。这期间去了很多公益组织,见到了无数公益人,但实事求是的讲,我敬佩的公益人只有两个,一个是我大学时代认识的雨钦师姐,一个就是陈迪桥。雨钦师姐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她的发心,她的坚定都让我特别特别感动,我能感受到师姐真的是真心的就是想帮助芸芸众生,她甚至跟我们说,要趁早快点做善事,要不然就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在迪桥身上我再次看到了这种发自内心真心实意的就是想帮助家乡孩子,就是想建设故乡的精神,并且不断的坚持坚持再坚持,你可以看到他那种执着,虽然遭受众人误解,虽然物质贫乏,但是依然苦苦坚持,就是这种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因为我也是一个爱坚持的人,执着于自己理想的人,我见到这种人,我就惺惺相惜。

其他的公益人,我也见到很多很多,但他们要么是去体验生活,要么就是去拿一个证明为了出国,要么就是为稻粱谋,要么就是沽名钓誉。他们或多或少都是动机不够真诚,我欣赏他们,但是谈不上任何钦佩。也就是在很多公益人身上,我看不到那种强烈的精神性的东西。是的,我知道很多公益人,学历非常高,有博士,有哈佛耶鲁的,还有来自微软高盛的,也有来自官宦子弟的,他们有钱他们靓丽,他们也很专业,但就是引发不了我发自内心的钦佩。甚至我还非常厌恶某些公益人。现在你都可以看到很多公益人首先都要说,老子来自于哈佛耶鲁,老子来自于高盛,老子年薪百万,但是,但是,但是,老娘不干了,老娘来山沟沟里教书,寻找内心生活,我每次看到这种行文,我就生出厌恶,什么,你的意思是说,看,老娘本来有那么高的社会地位,但老娘不要了,老娘来陪伴这些孩子,老娘的境界,老娘的道德是不是很高,老娘是不是很潇洒啊,老娘的生活方式不是很酷啊?这些公益人我是一点都不喜欢的,你要做公益,可以,但不要说你当初年薪百万,你放弃了工作来做公益,我们的孩子担待不了你那金贵的时间,你想想啊,你每一秒钟都值得100美金,我们哪里敢浪费你的时间啊。你可以介绍你的工作,你的学历,但是不要每次介绍你做公益的时候,都要说我以前年薪百万……。这样说多了会令人讨厌,你知不知道。

另外很多公益人一点都不实在,为了筹集资金,把自己包装得花里胡哨,就像孔雀开屏。为了筹集资金,适当包装宣传无可厚非,但是演戏,天天演苦情戏,演悲情戏,我就看不下去了。而且有人浮夸数据,甚至谎报数据,那就是在误导公众了。现在我还非常厌恶一种关系,那就是总有些捐赠者高高在上,觉得自己是爷,是你爷啊,我做公益,永远这个心态,我和捐赠者一定是平等的,如果不平等的话,那我不要这个钱。公益是双向受益,受助者得到了帮助,而捐赠者得到精神的收获,没有谁亏欠谁的,没有谁非得要感恩谁的,感谢可以,但感恩绝不必要。我支持陈迪桥做这个图书馆,我绝不会说,孩子们你要感谢我,我没有这个要求。我做这件事情就是在完成我的理想,我实现了我自己的理想,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当然如果孩子们感谢我的话,我也欣然接受。所以现在看到一些公益人,抱大腿,谄媚捐赠者,甚至都不要自己人格尊严了,我看到就厌恶。

迪桥就是这些公益人中的独特的一位,首先他是真心想做这个事,他做的真实,唯一目标就是让孩子能有一个图书馆好好读书,建设自己故乡。没有其他更多的花花肠子,比如我要申请国外的大学啊,我要变得更加出名啊,这些他都没有。我现在看人做事情,我不看他有多大规模,我更喜欢小而美,小而精的事业,这个校图书馆,因为迪桥的初心,它变得非常美丽,他在实实在在的做事情。有人说迪桥做得不专业,我要说迪桥凭借一人之力,在一年多时间里,克服种种困难,把图书馆做到今天这个程度,已经很了不起了。你们说的专业我知道什么意思,就是说规模一定要大,然后要分工明确,流程清晰,规章制度完善,这个是大公益机构的要求,不是咱们这种小图书馆的要求。我宁愿把钱捐赠给实实在在做事情的,有理想有坚持的非专业人士,我也不会把钱捐赠给那些看起来高大上,但却有各种花花肠子的公益机构,再说那些大公益机构已经很有钱了,我做公益的原则就是,不做锦上添花的事情,要做雪中送炭的事情。我要说句实在话,很多所谓的专业公益人,他们不如迪桥。

有人又在质疑迪桥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自己,做什么公益啊。我要说这种观点非常有害,基本是胡说八道。乐山大佛大家都知道,很大,很壮观,这不是个人能建造起来的。但它就真的是一个身无分文的和尚建起来的,这个和尚就是海通法师,当年海通法师来到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处,看到洪水泛滥,经常导致船毁人亡,于是就发心要建造一尊大佛,来镇住江水。为了募集资金,海通法师云游天下,四处化缘,足迹遍及江河湖海,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募集到了开工的资金,嘉州郡守听说海通手里有一大笔钱财,就前来勒索。海通面对威胁,毫不畏惧,断然拒绝了,他斩钉截铁的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海通高傲和蔑视激怒了贪财如命的郡守,他不相信会有人有胆量挖出自己的眼珠,他恼羞成怒的说:“那你就挖出来看看!”面对寡廉鲜耻的郡守,海通威严的盘腿坐定,端起一只铜盘,毫不犹豫的剜出自己的一只眼珠放在上面,默默地举到郡守面前。乐山大佛经过90年修建,最终建成。

丁龙,一个贫穷的美国华工,终生未娶,却克勤克俭,积攒每一个银毫子。到了晚年,他已经有了一笔引人惊羡的存款。他请主人卡本蒂埃出面把他终生一分一分积攒的血汗钱,捐献给一所有名的美国大学,请这所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来研究他祖国的文化。丁龙捐赠了他一生的血汗积蓄1.2万美元,这在当时的美国家庭,也是一笔巨款。而这个汉学系,就是今天的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

所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你不想做善事,那么请不要去嘲笑阻止别人做善事。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处境下,只要他想做善事,他都可以做善事。我要告诉大家,即使我做的乡村图书馆有一天全部被风雨摧毁,那么我依然会在风雨过后,再次把它建立起来。如果我死了,我的子孙后代依然会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好青年(微信公众号)2017-11-27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