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近期,吉林松原市组织千名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员,采取“1+1”的方式与1000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经常性开展帮扶活动,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11月16日 《中国组织人事报》)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党员干部们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从办公楼走出来,走到田间地头,走进偏远山区的农户家中,与朴实的贫困户人家结穷亲。“1+1”的结对形式让贫困群众感受到扶贫干部比亲人还亲。《增广贤文》中说:“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道出的是封建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冷暖炎凉。如果你是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穷光蛋,哪怕住在闹市区也没有人过问一声。然而,我们的脱贫攻坚,正是对这一传统观念的挑战,就是要让那些“贫居深山”的群众迎来最亲的“远亲”。
随着脱贫攻坚的进一步深入,贫困的范围也在一步步缩小,贫困的根源也日渐明晰起来。大凡留到最后的,基本都是属于“双边”的硬骨头,就是边远和边角地区,地域环境的影响是贫困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先后开拔了两帮人马深入基层。一是选调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到贫困山村去工作,给偏远的乡村带去经验与活力;二是选派“第一书记”进驻落后贫困村,专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可以说,这两支队伍给广大偏远农村注入了新鲜血液。
然而,要实现真正的脱贫,光靠这两支人马的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勇敢地站在时代最前沿。像吉林松原市这样,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亲戚”进行“1+1”的帮扶模式吹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集结号。但是,坊间有句俗话,叫“人不走不亲”,确实很有道理。如果把“结穷亲”当成一种形式,只满足于“结”了多少,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关键还在“结亲”之后的相互“走动”。就吉林松原市党员干部“结穷亲”来说,还要定期进村入户,开展“五义五送”等,确保扶贫帮到点子上、扶到根本上。
的确,党员干部与远方亲戚“结亲”后,唯有培育出深厚的情感,才有更多交心谈心的机会,才能更精准地了解脱贫攻坚的进程,以便更好地制定全面脱贫的方案。为此,吉林松原市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政策,坚持“一户一策”,与贫困户商量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精准帮扶措施;另一方面建立考勤考核制度,确保帮扶人员全部按时到岗开展工作,并取得成效。在这样的“走亲”过程中,干群关系更加亲密,工作推进更加顺利,取得工作与情感的双丰收。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既是亲人,就要让“贫在深山”的乡亲们有“干部到我家来,不亦乐乎!”的真切感受。只有这样,他们面对真心帮助自己的党员“亲人”,干部“亲人”,才敢于坦言,敢于直言,并认真接受帮扶,树立脱贫信心。这样,“1+1”的结果就远远不是“2”了,而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火热场景,是一个都不掉队的喜人画面,更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冲锋号。“1+1”该等于多少?答曰:力量无限,前景无限……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