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一波波冲击,乡村空心化、老龄化、边缘化的社会焦虑日益深重。然而,山重水复,又见柳暗花明。当下有多路资本在高层决策的引领和市场需求的激励下,跋山涉水纷纷进村,安营扎寨创业创新,在广袤的原野上生发出万千气象。(半月谈 11月8日)
随着城乡融合速度的不断加快,曾经静谧的乡村,仿佛变得越来越喧嚣。我们发现,在历史的变革中沉沉浮浮、阅尽沧桑的乡村,在新一轮大发展、大繁荣中,又迎来了“新生”。如今,乡村敞开门户,期盼着乡土中国的再一次繁荣与复兴。“资本进村”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一股潮流。不过,在笔者看来,无论来者是何人,无论秉持着怎样的梦想,都应该给予农民更多的“+”号。
工商资本进村、文化资本进村、家庭资本进村,那些大企业挥师转向,到广大农村开发各类特色小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文化人看上了农村这片广阔天地,投身于乡村旅游发展;湖北武汉更是开全国先河,市政府牵头颁布“市民下乡”的红头文件,给出了“黄金二十条”优惠政策,鼓励城市人投身农村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种种迹象表明,乡村的资源正在逐步转化为资本,乡村成为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投资热土。
随着“资本进村”这股潮流的愈演愈烈,我们仿佛清晰地听见了乡村复兴的脚步声。但是,不论“资本进村”如何加速推进,都不能忽视农民的话语权,都应该以保障农民利益为重要价值判断。对于农民而言,世代坚守的乡土,虽然在日益变革的时代中,日渐式微,在自己手上无法发挥出最大价值,但是,那仍然是赖以生存的土地。无论身在何处,都有一个依靠,都知晓远在家乡,还有自己的栖身之所,这就是党承诺“土地承包期限再延长30年”的现实意义,这是农民心中的一颗“定心丸”。
而今,“资本进村”,在加速农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必将促进村庄修复自然形态文化肌理,进而改变农民生活风貌,而且也会让乡村治理格局不断转型。期待在“互联网+”“资本+”“旅游+”、“生态+”等新模式的带动下,广大农民能够获得更多“+”号,能够切实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中学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