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精准脱贫需要更多“下庄精神”

[ 作者:伍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06 录入:吴玲香 ]

1997年起,下庄人开始问天要路,以血肉之躯,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8公里的出山路。前后牺牲了6人。自助者天助之,古语诚不我欺,下庄精神,便是典范例证,也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个缩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需要发现症结,点住要穴,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下庄在“路”上撕开缺口,下庄精神,对此打中了七寸。(华龙网 11月1日)

绝壁凿“天路”筑就“下庄精神”。极度偏僻、交通不便,是“锁”在“天坑”之中的下庄村实现脱贫的最大障碍。下庄村人不等不靠,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出山路,打中了精准脱贫的“七寸”。倔强、刚强的下庄村人以自力更生书写了精准脱贫故事中最感人的篇章,生动诠释了“人穷志不穷”的深刻内涵。当前,脱贫攻坚正处于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需要各个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学习“下庄精神”,激发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自力更生,用双手改变命运。

扶贫先扶志。一些地方的扶贫,忽视了激发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一味的送钱、送物,让贫困户滋生了“等、靠、要”的思想;一些贫困户不以贫穷为耻,反以为荣,明明已经脱贫,却口口声声称没有脱贫,要求享受这样或那样的扶贫政策。人贵有志,但凡有点志气,就不会甘于贫困。固然,地理偏僻、交通不便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但最根本的因素还在于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意愿和意志。有志气、有干劲的下庄村人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没有屈服,用了整整20年,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一条“脱贫路”,凿通外界,让封闭的下庄村人的命运奇迹般的发生改变。当前,脱贫攻坚正挺进到深度贫困,需要攻克贫困中的坚之中坚,而深度贫困多数位于极度偏僻、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显然,“下庄精神”具有普遍价值,“下庄模式”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党员干部带头干。“我对着党旗发过誓,这辈子修不通,下辈子修!”下庄村11党员带领近400人,用石锤凿出一条活路。扶贫谁来扶?关键要靠党员干部带头干,让党旗飘扬在贫困地区的每一个角落,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当好群众“知心人”“主心骨”“领头雁”,深入到田间地头、贫困户家里,与贫困户交心谈心,倾听民声、收集民意、了解民情,建立一对一的帮扶机制,教育引导贫困户树立主动脱贫的志气,形成积极脱贫的意愿,培育脱贫的内生动力。

“精准脱贫”需要更多“下庄精神”。四年来,“脱贫7000万”的目标已经实现近半;接下来,时间越是往后,遇到的越是“硬骨头”,需要更多“下庄精神”激发广大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脚踏实地、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用双手绘就精准扶贫的画卷,用实干书写精准脱贫的华章。

(作者单位:四川省三台县乐加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