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民情日记、一张民情联系卡、一个饮水水壶、一本民情台账,在习水县的村村寨寨,到处是党员干部的身影。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习水县4704名党员干部进村入户,让全县75万百姓感受到贴心服务。(新华网 10月16日)
民情,民情,民情!民乃国之根本,民情实则国情。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究竟是民众围着干部转,还是干部围着民众转,是执政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在中国共产党治下,“人民利益”大于天,一切有损人民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短短的五年时间,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民生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脱贫攻坚出现了空前的良好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贫困圈逐渐缩小,小康村越来越多。攻坚阶段,当如何真扶贫?贵州习水县的党员干部在用行动作答。
党员干部究竟应该干什么?党建工作究竟应该怎样抓?有人认为,党员干部就是蹲办公室的,能够完成起码的上传下达任务就算不错了,一张报纸一杯香茗一台电脑作伴,那自然是悠哉游哉;而党建工作呢?不外乎就是学习文件,或是党史,写点摸不着头脑的心得体会,如此而已。这样的看法也不是空穴来风,这样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确实存在,但是,如果认为这是普遍现象,那就太片面了。须知,党建工作不是虚空的理论,党员干部更不是享清福的“老爷”,如果不深入群众,则一切工作都是无根之木罢了!
在这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脱贫攻坚战中,也出现过一些不协调的音符。有的党员干部不去深入田间地头,即使去了,也是走马观花,做做形式,迎接检查时就突击整资料,使用起纸张和打印机来毫不吝啬。于是就有了“资料扶贫”“表册扶贫”“被脱贫”等奇葩词汇。这样的“攻坚”,莫说“治本”,就连“治标”都难。贵州习水县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红军“四渡赤水”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如今,这红色的火种正在这片美丽神奇而脱贫任务艰巨的土地上燎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爱国诗人屈原为“民生之多艰”而“太息”“掩涕”,我们共产党人更当为“民生”而奔走忙碌,并乐此不疲。“一本民情日记、一张民情联系卡、一个饮水水壶、一本民情台账”,应当成为脱贫攻坚中党员干部的标配。只要大家都带着感情下去,迎着矛盾下去,化解的是难事,凝聚的就是民心。只要这样实实在在地干,所有的“资料”自然在工作中形成,还用得着临时搞突击去加班加点地“整”吗?只有心中有民,才能一心为民;只有深入群众,才会干群情深。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习水县4704名党员干部进村入寨,让全县75万百姓感受到贴心服务,正是通过关注“民生”来凝聚“民心”的有效之举。“民心”齐了,“民力”就大了,脱贫致富冲刺小康的脚步也就稳了。党员干部到地头,党建工作到地头,沾泥气,接地气,“服务”看得见,“民生”看得见,凝聚民心奔小康的良性循环就形成了。透过习水大地,极目赤县神州,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党建引领、干群同心,攻坚拔寨、号角齐鸣的动人画面。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