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四川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新条例增加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相关内容,规定市县环保部门、农业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依法、科学、合理划定禁止、限制养殖区报同级政府批准并向社会公布。(《四川日报》9月25日)
四川因气候宜人,安逸、舒适的居住环境,而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尤其是省会成都,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但是,近年来,四川广受诟病的空气污染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根刺。因此,对环境保护条例进行修改势在必行,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可以让四川的天更蓝,水更清。但是,很多人在看到《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的相关内容后,认为不去管住大企业的污染问题,而抓住农民的畜禽养殖污染不放,有点本末倒置。实际上,在笔者看来,管住畜禽养殖污染并非“小题大做”。
畜禽养殖污染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粪便污染,二是水质污染,三是大气污染,四是生物污染。而农村的养殖户囿于几千年的传统思维,认为畜禽养殖的污染不会造成重大影响,所以随意排污成为了惯常。但是,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小而散、乱而污成为了畜禽污染的重要标签。可以说,畜禽污染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当前,公众对生存环境极为关切,呼吸新鲜的空气,喝干净的水,吃干净土壤里种出来的粮食和蔬菜,是老百姓的基本需求。但是要满足这些需求,不能忽视对农村环境的保护。我们的水源来自于农村的水库,我们的粮食和蔬菜是靠农村的土壤里种出来的。令人忧心的是,很多农民的环保意识并未植入内心,畜禽养殖过程中,随意排污已经让农村的土壤和水源难以负荷,导致很多本地的老百姓井水都不敢喝,只得安装自来水。在此情况下,农村土地里种出来的粮食和蔬菜,农村的水库里流出来的水源,如何能够增强公众的安全感?
从农村的畜禽养殖污染入手,保护好农村的环境,绝非“小题大做”,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利民之举。只有从薄弱环节入手,解决一个又一个污染问题,才能够让碧水蓝天回归公众视野。
(作者地址:成都市青白江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