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心处着力转观念 技能帮扶增动力

[ 作者:琳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9-13 录入:吴玲香 ]

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决胜阶段,当前的主攻方向是深度贫困。深度贫困之“深”,是在自然方面生存条件恶劣、灾害多发、位置偏远,在社会方面发育滞后、文明程度低,重要的一点是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主要体现为脱贫意识差、信心缺、能力弱。(09月11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面对深入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困难,个别贫困群众“不怕穷”“等靠要”思想严重的问题,帮扶干部怎么帮?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出了精准的药方,“攻心”为上转观念,技能帮扶提升内生动力。

改变观念“心”处着眼。面对深度贫困地区群众存在的思想问题,作为帮扶干部既要客观分析其致贫的原因,既有自然条件的约束,也有传统观念的束缚,更有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因而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落实党惠民政策中更新观念,在外出参观发展中拓宽视野,在以心交心中增强战胜困难的底气,在春雨细于声的思想工作中,一步一个足印地改变千百年来形成的那些落后的观念、习俗,激发其“要我富”为“我要富”的欲望,自觉从脱贫攻坚的对象转变为脱贫致富的主体,因为我国每年有超过1000万以上人口脱贫,就是深深的实践。

改善条件实处着力。帮扶干部要综合运用好上级的扶贫政策、资金,带着贫困群众在一线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宣传党的扶贫政策,传播脱贫攻坚中的先进典型,道明贫困地区独特的自然风景,在引导其发展壮大传统产业的同时,引进龙头企业开发当地优质农产品,培育新兴产业,加大旅游开发,在带动贫困群众就业中强化技术的培训,传播新的生产发展理念,激发其渴望发展致富的内生动力,在依托政府的项目资金扶持中成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奔康。

贴心帮扶对症下药。群众的贫困的原因有千万条,解决致富的钥匙只有一把,对症下药解决思想问题是关键。因而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打好脱贫攻坚的组合拳,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帮助发展产业。充分利用农民夜校、广电网等平台,加强政策和技能培训,锻造复合型的技能人才,既立中本地产业发展增收,又立足劳务输出致富,让更多贫困群众在消除陈旧观念中成为致富先锋,就能实现总书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目标。

(作者地址:盐亭县金鸡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