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查不知道,原来俺村里花钱是本糊涂账。”作为村支书,曹务起没想到,自己所在的山东省嘉祥县曹庄村会“凭空蹦出”8.9万元村集体收入。(新华社8月26日)
俗语说“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别拿村长不当干部。” 一直以来,村干部谁来监督?村级经济如何才能成为一本“明白账”?可谓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虽然,随着农村村务管理监督制约机制不断完善,村级管理也日臻成熟。但,一些地方的民主监督流于形式,出现村官违规操作、滥用权力、靠地敛财等腐败现象依然存在。为此,在这样的语境下,以“村级经济责任审计”回应群众关注,给大家一个明白,并以此融洽干群关系,增强相互信任着实值得一赞。同时也是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有效防止“小官大贪”等不良现象的产生,从而补齐治理“短板”。
经济责任审计,指企事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事实上,一些村干部腐败问题的发生,其原因就是没有完全将村干部视为“干部”来管理,开展村级审计督查,因而导致监督不力、权力滥用。如今,审计细化到买灯泡、扫帚等办公用品,势必让村务财务更具透明度,村干部用权、用钱行为得到规范。
村干部是党和政府在基层不折不扣的形象代言人,他们是否依规依纪依法办事,关涉百姓的切身利益,也关乎基层的有序运行。毋庸置疑,现实中大部分村干部都能尽心尽责,构筑了良好的执政根基。但也不排除少数村干部成了基层治理的“病原体”。究其原因,老百姓囿于法律知识的匮乏,对村干部的所作所为敢怒不敢言无可奈何;地方管理者出于发展经济和维护稳定的考虑,对村干部贪腐问题往往“民不举,官不问;民不闹,官不究”。久而久之,在权力不受制约的情况下,村官难免视法律法规如同儿戏。那么,村级经济责任审计势在必行。
有权必有责,用权必受监督。加强村级经济责任审计,补齐村级治理“短板”,是融洽干群关系、巩固执政基础的有效途径,更是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强化对村组财务管理监督制约的题中之义。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既是明确责权的手段,又是规范村干部权力运行机制中的关键一环。从诸多案例来看,他们一旦腐败起来不仅给人民群众的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也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对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损害。防微才能杜渐,所以,加强村级经济责任审计,更得重点关注各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什么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情况等。总之一点,得让村干部的权力戴上“紧箍咒”。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级治理不应是反腐败的“死角”。因此,笔者以为,不妨将村级经济责任审计推而广之,并以此为基层治理突破口,通过审计,把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创新基层治理,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解决了农村监管“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农村基层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发展进步提供有力保证。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