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某市X社会工作机构为例
摘要:四川省社会组织发展还处于初创的摸索阶段,在取得一定进步的同时还存在诸多可以改善的地方,社会工作机构的培育与发展成为四川省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的典型代表,社会工作机构在四川省作为一个新兴社会组织,无论其守则或是相关法律法规都显得匮乏。本文以四川省某市X社会工作机构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境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来窥探四川省社会工作机构培育与发展的问题,希望引发相关学者及政策部门的重视。
关键字:社会工作机构;困境;对策
一、某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基本概况
某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大概有100多家,其服务的领域涵盖亲子教育、儿童安全教育、社会组织培育、老年社会服务等,其中亲子教育和老年社会服务所占比率较高;这些提供服务的方式主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运作为主;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靠政府补贴、收费服务、民间捐赠、企业援助,资金来源途径比较单一,主要来自于政府购买项目服务的费用,也有少部分的各区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公益性收费服务是当前各机构探索的新的服务提供方式;机构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及章程混乱,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及责任落实不到位,人员管理、财务管理、服务管理、项目管理等管理严重混乱与不足。
二、某市X社会工作机构的基本概况
某市X社会工作机构是有2位社会工作师(硕士)和1位博士发起,在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的NGO。机构旨在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技能,融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康复学、艺术学等不同领域的方法,为残障人士、流动人口、社区发展、家庭和谐、社区社会组织等提供深度专业服务。目前内设残障增能中心、青少年成长中心、社区营造中心、社工培训中心、老人关爱中心五个子团队。
某市X社工机构发展至今,通过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校、社区的广泛合作,逐步形成了跨界合作、社工推动、注重自助、强调融合的新型服务模式。目前已经涉及四大服务领域:残疾人增能、青少年社区成长陪伴、老人关爱和社区发展促进。目前已经在某市14个街乡开展了22个项目的服务,每周都固定要为残疾人提供1100多人次、为老人提供260多人次、为流动儿童210多人次的专业服务。得到了四川日报、四川省社会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三、某市X社会工作机构的困境问题
1.由于某市要求各机构申请的项目包含有养老的项目,X社会工作机构在没有实际调研的情况下,盲目迎合需要开展的服务项目,致使不尊重被服务者的真实需求及真实愿望,例如,在服务某社区高龄老人的方案中,把本来行动不便的老人们硬生生的请到社区活动室参加所谓的活动,老人们刚一到活动室就举行拍照,并要求老人们强颜欢笑,还让老人们用不同的队形、造型来演出通过本次服务老人们感觉到很开心。
2.机构由于每年都申报大量的项目,X机构的人力不够,又不得不完成许多项目,又加上机构要迎接许多项目的评估检查,无赖的情况下,机构不得不采用大水漫灌式地对某社区的相关人员进行一系列的服务项目,不管什么项目一拥而上,不顾这些人员的真实需求,只顾自己完成项目的计划,甚至跟某些居民“预约”冒充接受服务的案主,临时抓这些居民来某活动室照相以及参加项目的评估,只要这些居民成功扮演其指定的角色及事先背熟的发言稿,就发放这些居民一些钱物作为本次活动的劳务费。
3.由于资金不足及资金来源途径比较单一,项目资金到账时间、地点、额度上的限额、适用范围的局限、人员工资、场地及日常办公运营成本是主要的资金支出,而政府购买服务使用费用中明确指出不得用于发放人员工资、租赁办公场所、购置固定资产等,然而机构不可能没有基本的办公产所,机构也不可能不招募相关人员,为了机构的生存与发展,X机构跟居委会等相关人员提前串通好,变相的争取项目及项目资金,例如:X机构拿去年已经开展服务方案来冒充今年的项目,更有甚者,机构过度压低办事人员的工资薪酬。
4.相关部门的要求,每年申报一个具有创新性的项目。X机构就必须追求项目的新颖别致,将主要精力放在大量的“做秀”上,忽略了创新项目的实际可操作性,例如,推行“园艺治疗”项目,在没有大量前期准备及方案论证的前期下,也没有真实调查居民真实需求的条件下立即上马此项目,更是在本项目即将迎来检查、评估前几个周“大跃进”式的加大项目的进程,其实际情况是这个项目基本上没有残疾人参加,这其中的大部分工作是由工作人员自己加班加点的完成的。
5.由于机构人员不能超过规定的范围,但是机构的各项业务又必须完成,所以员工拿一个人的工作干很多人的活的现象普遍存在,员工时常加班,又基本没有加班费。
四、某市X社会工作机构困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机构外部的原因
第一,政治体制及政府的角色定位。
中国是单一的国家行政体制,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具有大量的行政裁量权,权利高度集中,政策的制定及出台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但由于缺乏广泛而强有力的政府问责制度,致使政府在出台政策的随意性、变化性、偶然性增多;而政府自身定位不明确,政策不断变化调整,制度建设不完善,直接影响机构的发展。政府在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表现的“犹豫不决”,这很大程度是由于社会工作本身作为一个舶来品,其本土化过程与我国现有的社会现状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这一过程中让社会工作融入到我国的原有社会管理体系和让社会工作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社会管理的手段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一矛盾又与当下政府职能转型直接相联系,因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虽在积极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工作独立发展但仍没有改变对社会工作的主导影响。
四川省的社会工作协会由于社会主义的性质的要求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民委、人社部等多部门的指导下进行,而四川省的社会工作机构也受四川省的社会工作协会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半官半民”的格局,政府部门从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建设到社会工作社会化、组织化、本土化的培育过程都能够逐一体现政府在其中的主要领导与参与的角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政府命令社工机构加大创新而出现“园艺治疗”项目出现。
第二,社会方面。
“官本位”“权本位”思想浓厚,人们盲目崇拜“官与权”,习惯与接受与指令,致使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度低,公众认同不足,机构的社会影响力缺乏,由于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有限,其社会影响力受到很大限制,专业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水平的不足,使普通百姓难以感受到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所在,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机构能否真正提供有效的服务仍存在质疑,因而,社会公众普遍存在没有对社会工作建立起职业信任和社会认同,这一困境将持续的影响着社会工作机构的长久发展。
第三、资金及经费方面。
社会主义国家拥有大量且雄厚的物力,财力资源使用方案得经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及审定,经费及政策具有明显的主观动机取向。而社工机构的来源渠道单一、资金获取自主性薄弱。资金作为机构运转的基础直接影响到机构的维持和服务的开展,而目前,机构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渠道是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资金,机构对政府的资金依赖性很大,在获取政府的资助同时,机构的发展方向及服务开展也随之受政府的政策所左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机构自身的独立发展,致使出现上文中X机构为了获取多一点的机构发展资金而出现变相套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资金的做法。
(二)机构内部自身的原因
第一、社会工作机构价值取向模糊不清。
社会工作机构本身的定位不准,价值取向漂浮不定,在机构是为案主服务还是为政府服务的立场上没有准确的定位。没有用社会工作价值观及来树立相应的批判意识,在地方性与本土化价值的结合下来审视自己的专业价值及目标。
第二、机构的部门职能不明确、内部管理不健全。
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应建立在合理的组织架构的基础之上,但当下绝大多数的机构存在着组织架构不合理的情况,典型的问题是机构的运行管理与运行监督所对应的职能部门不明确,部门职能的不明确直接影响到机构的服务进行和人员管理。
第三、机构服务专业化不强、服务水平难以保障。
由于人才的缺乏使得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化程度受到影响或存在专业人员不足或非专业人员的大量参与使得机构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受到明显影响,因而服务水平也难以获得保障,例如X机构中缺乏对专业价值的遵守,致使忽略老年人的切身感受,举行活动仅仅是为了拍照而已。
第四、社会工作督导与评估缺乏,评价标准各异。
社会工作评估是专业社会工作过程中的重要程序之一,对社会工作服务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社会工作督导和评估的开展能够对社会工作的服务过程进行一系列的指导和考核有助于专业工作者及机构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因此,社会工作服务的督导与评估也就显得更加迫切,当下,大量社会工作机构由于缺乏有效的督导与评估,在实际工作中盲目的开展社会服务其服务的过程缺乏监督,也就很容易出现X机构中不顾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而采取狂轰乱炸的服务模式,其服务的效果也难以评定。除此以外,即使拥有自己的督导与评估队伍,但是由于缺乏规范化的本土化标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难以进行有效的督导与评估,尤其是对工作效果的评估标准不同将直接导致最终对机构服务效果的评定不同,本土化的督导与评估队伍以及与之配套的、明确的评估认可标准俨然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工作机构的一项迫切需求。
五、解决困境的对策
1.政府应明确在社会工作机构发展中的定位。
政府在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过程中立足于调控者和管理者这两个身份,调控者在于政府利用自身的优势主导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全社会对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并基于调查结果针对性的征求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方案,从而实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与社会工作服务需求二者的有效结合;管理者在于政府作为社会工作行业的监督管理人员的身份,为行业的发展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及相应的规范性守则,强化行业的制度化建设,为行业的有序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进行长期的监管,在这一过程中为了避免政府对行业的过度干预,政府应明确区分两个身份,使二者独立运行,彼此间保持沟通但不互相干涉,从而使得社会工作机构在运转的过程中能够拥有的更加良好的政治环境。
2.机构拓宽自身的筹资渠道。
一方面维持政府原有的资金支持方式并在此基础之上继续扩大,同时利用政府的行政优势引导非政府资本进入这一行业;另一方面鼓励机构充分利用链接社会资源的优势,自身通过其他的筹资渠道如公益基金、捐款等方式获得资金的补充。
3.统一行业共识。
首先学术界和行业协会联合要就社会工作机构的原则和价值体系通过研究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对于社会工作机构坚持的价值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对于几个的原则以及原则下的操作守则有一个更进一步详细的设定。
4.增加社会知名度。
社会工作机构不应该只是社会工作机构与行业协会的事情,应该是社会各界的事情。应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以适当的方式把社会工作机构应有的基本原则宣传出去。尤其是出资人、相关政府部门、服务对象和机构的决策层要对于社会工作机构的清楚明白。广大的社会工作机构是参与社会工作机构建设的主体。因此民政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的托管单位在审批和监管时要着重承担起相关的职责。而广大机构则应该把社会工作机构通则结合本单位的机构使命和服务对象,建设自己的机构文化,同时自觉加强自律和自身建设,赢得社会各界的信赖,打造更专业化、阳光化的机构。
5.通过立法强制部分守则的实施。
要想让社会工作机构这一软约束具有硬约束力,必须对部分原则予以制度化,或者在制定相关法律时仅仅依据相关的机构原则。诸如公平正义、透明公开、手段正当性、非营利性的原则要以立法的形式,写进未来将要出台的非营利组织法和慈善法等相关法律中。
6.社会工作机构要坚守专业性。
社会工作机构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社会工作机构的机构理念和使命、文化应该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相符合。坚持自己的原则,更要有相应的批判意识,可以策略性的与政府建立既合作又独立的模式,在博弈中更好的嵌入式发展。最为重要的是社工机构要重拾资源公平分配的价值观,在地方性与本土化价值的结合下来审视自己的专业价值及目标。
7.注重效益与服务质量并重。
机构的效益与服务的质量两者不可偏废其一,都应受到高度的重视。一方面社会工作机构应该不断的提高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作为机构的文化和使命,要有责任提升员工的服务能力,为机构服务理念的提升打基础。另一方面机构应该把提升效率作为重要的标准。
参考文献:
[1].文军.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J].社会科学.2009.
[2].徐亚丽.社会工作本土化.[M].山东理工大学.2011.
[3].蒋玉.当代中国组织的缺失及其对传统范式的挑战.武汉科技大学学报.[J].社会科学版.2012.
[4].黄耀明.社会工作专业与中国传统文化.[J].社会福利.p8
[5].皮湘林.社会工作的理论视域.[J].理论研究.2009,(p40)
[6].周永新.社会工作学新论.[M].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94.
[7].孙健.西方社会工作在中国本土化的探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8].方朝晖.文化习性:社会整合与儒家传统的现代性.[M].天津社会科学.2009.
[9].王丽芳.我国慈善文化建设研究.[M].厦门大学:2007.05
[10].许莉娅.个案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pg41
[11].高力.公共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g56.
[12].樊浩.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J].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pg329.
[13].陈小强.我国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初探.[J].中国政府采购:2008.06.
[14].李建华,朱伟.论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使命.[M].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11年第1期
[15].王明春.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建构.[J].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16].马用浩.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路径探析.[J].前沿.2010(04)
[17].庄轩.安徽省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现状.[J].合作经济与周刊.2014.
[18].陈冰玉.完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路径探析.[J].青年与社会.2013.
[19].文军.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J].社会科学.2007.
[20].刘战旗.内地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处境与经验启示.[M].社会工作.2014.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