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孙景淼:推行清洁生产方式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 作者:孙景淼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01 录入:吴玲香 ]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非常感谢农民日报社的邀请,能给我提供这个机会。

浙江是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农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产业特色鲜明,生产水平较高,经营机制完善。近年来,我省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经营服务机制创新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了一条适应浙江省情、体现浙江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2016年,全省农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农业总产值登上3000亿元台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866元,已经连续32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浙江以占全国1.1%的国土、1.3%的耕地面积,创造了全国6.3%GDP3%的农业增加值。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浙江就开展了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近几年来,农业部等先后批复我省开展全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农业机器换人示范省、绿色畜牧业发展示范省、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省创建,让浙江成为了全国唯一的农业领域拥有五块国字号创建牌子的省份,为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了良好条件。我省将坚持以五化并进为路径,以五省联创为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大力推进生产基地化,努力在集聚发展上拉高标杆

生产基地化是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尤其是像浙江这样人多地少的省份,只有建立设施完善、规模适度、产业集聚的基地化发展模式,才能有效整合土地、资本、技术和劳动等要素的集约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一是持续深化农业两区建设。2010年以来,我省开展了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两区为主抓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实践,并得到了中央的肯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经验连续3年被写入中央1号文件。下一步,将按照保量为基、提标为要、增效为本的要求,继续科学规划布局,把有条件的农业生产区域建设成为两区,同时加快提标改造,不断提升两区建设和运营水平。

二是持续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我省始终坚守粮食生产能力红线,组织实施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积极发展旱粮生产,大力推广千斤粮万元钱新型农作制度,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势推进海洋渔业一打三整治行动(打击非法建(改)造渔船及涉渔违规生产经营活动,整治涉渔三无船舶、渔船船证不符行为、海洋环境污染),加大渔业增殖放流力度,加快修复振兴浙江渔场。同时,加强农田设施建设,支持规模主体科学发展设施农业、无土栽培、节水灌溉,提高土地综合产出率。

三是持续推进农业要素集聚。积极引导项目资金、公共服务、先进科技、现代农业主体等现代农业要素向两区集聚,目前全省70%以上的农业产业类资金集中投在两区上,全省建成两区”1277万亩,效益比面上高30%。同时,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现代农业主体集聚,目前流转率为53%

二、大力推进经营产业化,努力在融合发展上拉高标杆

产业化经营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农业供给效率的关键。必须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主体,加强主体间的联合与合作,促进融合发展。

一是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主体。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免学费就读省内本科院校农学类专业和高职农业各种养技术专业、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等政策,着力培育农创客;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多渠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活动;率先出台《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并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形成了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多类主体协同发展的局面。去年全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座谈会在我省召开。

二是积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按照纵向延伸、横向联结的思路,引入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等产业链的核心组织,通过股权、品牌、战略合作等途径把产业链各节点连起来,推进农业产加销一体化、一二三产融合。全省以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已建成省级示范性全产业链39条。

三是积极建设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每年举办全省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产品基地对接会;全面推进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全省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比例约66%。我们要进一步支持引导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相互参股,不断提升农业主体联合发展水平。

三、大力推进产品优质化,努力在共享发展上拉高标杆

发展优质农产品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需要。作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我省将顺应绿色、健康消费需求,大力推进农产品优质化。

一是依靠标准产出来。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督促经营主体按标准生产、上市、营销。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定,全面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制度。下一步,我们将深化质量安全追溯和诚信体系建设,大力推行合格证、追溯码、三品一标等标识,实现所有规模生产主体全覆盖。

二是依靠监督管出来。加强省市县乡四级监测体系建设,加密农产品抽检监测频次,确保监督抽检不合格产品处置率达到100%。持续开展绿剑集中执法和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等违法行为,倒逼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

三是依靠品牌带出来。品牌是质量和信誉的凝结。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品牌培育和推广力度,涌现出了一大批龙井茶、丽水山耕等一批知名品牌,现有农产品驰名商标51件、省著名商标近700件。下一步,我省将推进品牌整合和塑造,加大力度建设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母子品牌、合作品牌、企业联创品牌。同时,不断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等三品一标农产品比重,更好地满足老百姓的绿色消费需求。比如,宁波象山的红美人柑桔亩效益在10万元以上。安吉白茶亩效益比全省茶叶效益高出一倍多。

四、大力推进手段智慧化,努力在创新发展上拉高标杆

智慧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我省劳动力成本较高,更加需要推进生产、经营、管理手段的智慧化,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水平。

一是加快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坚持应用导向、需求导向,引导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重点研究适合本地实际、农民需要、应用性强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探索完善现代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着力形成产业+科技团队+项目+基地的推广应用新模式。健全农科教、产学研联盟,促进科技与生产、集成与示范、培训与推广紧密结合。省委、省政府每五年召开一次全省农业科技大会、出台专门政策意见进行部署。下一步,我省将激励科技人员与农业服务、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创业创新。

二是加快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充分发挥我省互联网+”发达的优势,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技术等全方位渗透到农业中,推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形成基于互联网的产业链分工与合作,用互联网+”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三是加快机器换人步伐。抓住创建全国农业机器换人示范省的机遇,深入实施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工程,推出一批可学可看可推广的示范样板。积极引导研发生态友好型农机新产品,建立一批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大力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发展。

五、大力推进田园美丽化,努力在绿色发展上拉高标杆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优良的农业生态环境。我省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发源地,是全国唯一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和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绿色农业发展基础较好,下一步将拉高标杆,着力打造绿色农业强省。

一是让田园更加整洁。围绕农业视觉美、内涵美、持续美,深入开展打造整洁田园、建设美丽农业行动,调整优化农作物空间布局,加快清理各类杆线、违章建筑,建立农田基础设施管护和日常保洁机制,推进生态茶园、放心菜园、精品果园建设,把农田打造成为一道靓丽风景。

二是让牧场更加美丽。坚定走生态优先、六畜兴旺的发展路子。严格执行养殖污染零排放的要求,扎密规模养殖场网格化防控、在线监控和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三张网,实现养猪排泄物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按照场区建设美、环境生态美、品牌文化美、设施配套优、生产管理优的要求,加快美丽牧场建设,着力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今年全省将建成500个以上美丽牧场

三是让资源更加循环。切实抓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建设,大力推广应用新型种养模式和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等技术,持续推进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化。加大循环节点工程建设,科学利用和处理农业废弃物,健全和完善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的生态循环体系,形成主体小循环;扎实开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构建园区中循环;以县域为单位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构建长效化、常态化的县域大循环机制。

四是让效应更加凸显。按照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要求,充分挖掘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健康养生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业,传承和挖掘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开发和推广一批农业文化产品,将农业打造成为最美丽、有文化的产业。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省将按照打造标杆、走在前列的发展要求,坚持五化并进,持续抓好示范创建,以点带面推进典型盆景风景转变,努力为全国创造更多的浙江样本。

(作者系浙江省副省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