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王思铁:乡村医疗的现状与问题

[ 作者:王思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10 录入:19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工作,乡村医疗正由发展期逐步走向强健期。从国家卫计委发布的2012~2015年的《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这种强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5年底,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8.80%,新农合筹资总额3286.6亿元,全国新农合基金支出总额2993.5亿元。与2012年相比较,参合率提高0.5个百分点,筹资总额增长32.27%,全国新农合基金支出总额增长24.31%。

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2015年底,全国2850个县(含县级市)共设有县级医院13074所、四类县级卫生机构共有卫生人员258.6万人。与2012年相比较,分别增长42.85%、19.51%、19.89%。2015年底,全国乡镇卫生院共有床位119.6万张,卫生人员127.8万人。与2012年相比较,分别增长8.83%与6.06%。2015年底,全国村卫生室人员达144.8万人,与2012年相比较增长5.62%。

农村医疗服务。2015年,全国县级(含县级市)医院诊疗人次达10.3亿人次、入院人数7294.4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长18.39%与21.72%。2015年,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为10.5亿人次,增长8.47%;同年,平均每个村卫生室年诊疗量与2012年相比较,也有一定增长。

毋庸置疑,十八大以来的四年,乡村医疗成效巨大,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投入不足。乡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足,这是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虽然对乡村特别是贫困乡村卫生事业的投入有所增长,但投入标准仍旧偏低。多数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技术人员学历较低,很多都是中专毕业,医务人员水平有限,队伍结构老化严重。不少医疗机构大都安于现状,提升发展动力不足,没有主动扩充人员、优化队伍和积极性。这造成了一些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匮乏、医术不精、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

基础薄弱。各级政府虽然对乡村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及医疗设备投入了资金,但仍不能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特别是在一些边远的贫困山区更是如此。由于基础投入不足,病房陈旧、紧缺等问题较为突出。基本建设较薄弱,医疗设备陈旧,医疗水平得不到提高,不能满足患者要求。同时,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还普遍存在着药品种类少且不齐全、短缺等现象。

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层次较低,不利于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现有的人事与分配制度较为僵化,医务人员收入不高,乡村医疗卫生院室基础条件较为落后,无法为高端人才创造较好的事业环境,一些毕业于知名院校的医生不愿到乡村医疗院室来,还有少数医疗人才因工资太低而离开等。

资源不均。乡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乡村患者小病拖、大病扛,病人支付能力有限不愿意到医院看病,结果是小病拖成大病进而拖成危重病。另一方面,基层医院资源匮乏,就医条件有限,患者涌向省、市、区级医疗条件好、设备先进的医院,最终又演变成新的“看病难,看病贵”现象。

层次较低。在接诊的病人中,乡村医疗卫生院室常见的疾病基本只有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等,他们除了处理一些简单的小外伤、清创缝合外,基本上不开展手术,一般遇到严重的疾病都需要转到上级医院治疗。这一方面有医疗设备不足与技术有限的客观原因,但是,无疑也存在着乡村医疗卫生院室管理者和医护人员怕担责的主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耽误治疗时机,给病患增添健康风险。

管理落后。因条件限制,乡村医疗卫生院室无法留住专业的高素质人才,这自然也包括管理方面的人才,所以导致乡村医疗卫生院室严重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不仅院室岗位存在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同时,在扩建地管理上也存在许多纰漏,比如,有的乡镇医院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扩建,盲目追求发展,然而在扩建后又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有相当的村又仅有一间简陋的卫生室,有的贫困村甚至就没有。

(作者: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四川省扶贫外资中心主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县域经济报(第9期 总第1208期)2017-2-9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