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哑河:土地的黄昏:农业现代化还是现代农业

[ 作者:哑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06 录入:19 ]

雾霾明显可见,但土壤污染积重难返。空气、水、土壤荣辱与共。土地是万物之本。

常言天蓝水清地绿。空气、水、土壤是荣辱与共的,或相互成全或相互损害。只要一方污染,另两方一般逃不掉。当前,对于前两者的关注颇多,特别是雾霾,明显可见。但土壤的污染,很可能积重难返,对我们身心的损害也日益严重。人们普遍都觉得现时的粮食水果蔬菜味道淡,或是有害异味。就营养而言,在尼泊尔吃一碗土豆,大概相当于国内吃三到四碗。土地是万物之本,是我们真正的母亲,她病了,没有一个人能逃得过。长期以来,农业污染(曾)近乎国家机密。

1、100多年前,美国农业部土壤所所长,威斯康辛州立大学土壤专家富兰克林·H·金(Franklin King)远涉重洋游历中国、日本和高丽,考察三个东亚国家古老的农耕体系,并于1911年出版了一本名叫《四千年的农夫》(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的书。作者产生了疑问:中国农民数千年来如何成功地保持了土壤的肥力和健康,他们没有使用大量的外部资源投入,却养活了这么高密度的人口。为什么美国仅仅耕作几百年的历史,就已经面临着肥沃土壤大量流失,农业难以持续下去的危机呢?

答案是中国农业生产特点集中于生产过程中高效利用时间、空间和各种可增进土壤肥力的资源(以粪为肥),甚至达到吝啬的程度。但唯一不惜投入,以致过度使用的资源则是农民自身的劳动力,即所谓的传统小农经济。而美国则是广泛使用化肥、农药的“石油农业”。作者不会想到,当时美国的耕种方式甚至在当下依然被许多人认为是先进的、现代化的。作者在书中提出,“我们必须学习他们(东亚三国)如何进行环境资源的保护,这是土地的根本。”

当下中国是世界第一污染大国,但很少有人知道,农业是其中造成最大污染的行业,农业面源污染对全国面源污染的贡献高达约1/2。我们常引以为豪地说中国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但我们却用了世界上35%的化肥,与此同时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2010年2月中国环保部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中国农业已经超过工业和生活污染,成为两项主要水污染物的最大来源。农业源排放的总氮占水系氮污染总量的57%,长江、黄河和珠江每年输出的溶解态无机氮达到97.5万吨,其中90%来自农业,而氮肥占了农业源的50%。

据三农专家温铁军执笔的报告《氮肥的真实成本》,建国初期,国内的氮肥产量只有0.6万吨,小麦、玉米和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总产量只有不到1300亿斤。随着我国化肥工业不断发展,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良种的选用,我国的粮食连年增产,2009年已经达到10570亿斤。氮肥是粮食增产的最大功臣。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化肥氮的平均利用率仅为30%-35%,高产地区甚至低于30%,而流失率高达52%-60%。据统计,中国每年因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素流失到农田之外,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元。

氮肥工业还是高耗能工业,是我国节能减排的主要障碍。我国70%的氮肥以煤炭为主,氮肥生产年均消耗能源约1亿吨标准煤,而且正以每年接近1000万吨标准煤的速度增长。30%的氮肥生产依靠天然气,年消耗全国近1/3的天然气。

氮肥的过量使用使得肥效急剧下降,以至于威胁到中国的长期粮食安全,朱兆良院士(2006)的研究指出,随着氮肥使用量的增加,水稻产量渐增,但增势减缓,至最高产量后,继续增加氮肥施用量,则产量反而下降而肥料成本却增加,农民净收入减少。同时,氮肥过量使用排放的温室气体加剧了气候变化,也对长期粮食安全产生负面影响。氮肥的过量使用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土壤酸化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从而会导致土质下降和土壤环境恶化,进而影响到作物的生长。这些有害物质可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富集,进而对人体产生影响。

虽然氮肥行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氮肥过量使用加剧农业综合立体污染,加大了生态农业转型风险,然而氮肥的生产和流通行业仍然得到大量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享受着上游的原材料价格优惠、生产环节的税收优惠和环保投资优惠,以及下游的运输价格优惠和销售环节税费的优惠等等。

同时,农村的污染治理目前是投资最小的领域。环保投资自2008年才出现,人均只有几毛钱,2009年人均大概一元钱。2010年是七千多亿的三农投资,而2009年用于农村环保才十个亿。一手拿大钱补贴造成高污染、高排放,一手拿小钱来治污,这注定南辕北辙。

2、现在中国政府已明确强调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即现代农业,逐渐在改变以往服务于产业资本扩张的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思路,给农业赋予了生态环保、粮食安全、社会保障、文化传承、旅游休闲等功能。这恰恰符合中国政府2007年提出的生态文明,但在实践上依然是原有的农业模式。

“以往最主要的问题其实不在于农业自身,而在于产业资本形成和产业资本扩张。过去40年时间里,我们形成了复杂结构的利益集团,他们为增加自己的利益份额甩掉成本,而推动各种政策的安排。”温铁军在采访时指出,有机农业是对当前农业生产模式的突破,其所倡导的“低耗能、低污染、低投入”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污染问题。而其所带来的消费理念、生活模式,不仅有利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更有助于农业走向多元化的平衡发展。

有机农业起源于欧美,但它的生产理念却深受中国农耕文化的影响。1911年的《四千年的农夫:中国、日本、朝鲜的永续农耕》一书,后来成为指导欧美有机农业运动的经典著作。有机农业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和高深,中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几乎都是某种程度上的有机耕作,在英文里Oganic(有机的)这个单词就有“古代的”的意思。古代没有化肥和农药,栽培的材料均取之自然,而且没有污染。

据考古发掘,中国已经有7000年的蚕桑养殖史和6400年的稻作农业史,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中曾出现的饥荒往往不是农业自身造成的。承载中国农业文明史的传统小农家庭经营,本来就是有利于生态环保的有机生产,且具有食品安全、环境维护和社会稳定三大正外部性,与最近40年才被当作发展方向的,以生产效率为核心生产模式的农业现代化导致大规模推进的化学农业、石油农业相比,后者只不过是中华农业文明史中的短暂一瞬——农业现代化,尽管有着某种历史正当性,比如人口与温饱问题。但这个阶段和模式已经过去或不合时宜,必须结合现实严峻形势作出改变——。尽管短暂,却已经让我国的农业变成了不可持续农业,在农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灾难,在城市造成严重的食品不安全,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乡之间的信任危机。

当今中国,化学化种植和规模化养殖已成为农业的主流生产方式,这不可避免的形成涉农利益集团占有收益和转嫁成本的制度,并对其后的发展和制度变迁形成路径依赖。要想将农户的生产行为转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向上来,必须提供足够的行为激励。百年前金教授对中国传统农业价值的分析不容忽视,我们应该结合现代农业多功能性所需要的适用科学技术创新和相应的组织制度创新,内在地使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哑河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