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施文球:挖掘特色文化 发展乡村旅游

[ 作者:施文球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13 录入:实习编辑 ]

国际在线生态中国频道报道(李曼 王楠):2017年1月7日,首届中国智慧农业年度峰会暨“匠农杯”颁奖盛典在中国农业大学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农业主管部门领导、智慧农业行业权威学者、农业企业代表500人参加了此次盛会。会后全国旅游创意联盟理事长、旅游规划专家施文球就乡村旅游的发展问题接受了国际在线生态中国频道的专访。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发展的主旋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乡村旅游景点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但是过度不科学的开发导致乡村旅游的发展陷入问题泥沼。

施文球指出,发展乡村旅游,第一是要注重挖掘区域的文化特色。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传说,对于有特色有个性,独一无二的文化遗址要深度挖掘。第二是要尊重地区的自然生态资源。在不破坏原有的自然风貌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第三是要去同质化。旅游是游览地区特有的民族风情、历史文化。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将特有的民俗文化延伸,打造有民俗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我国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我国已经步入大众旅游的时代,但景区的管理和设施尚未完善。施文球认为,目前很多景区存在卫生环境脏乱差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游客自身素质差,另一方面是由于景区的管理疏忽造成的。但从乡村旅游的总体发展来看还是比较乐观。因为国人素质在不断提升,国家在发展旅游方面也出台相关支持和引导政策,李金早局长提出要进行厕所革命,厕所革命的进程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地位,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所以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是休闲,近年来也成为实施精准扶贫的新动力和新机遇。发展生态旅游有助于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有助于提升贫困群众的文明素质,有助于保护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但发展生态旅游不可盲目,需要充分尊重和利用该地区的自然生态资源,挖掘地区特色,进行合理开发,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目前开发旅游最大的难题就是投资者缺乏对旅游开发、规划等专业化知识的认识。施文球建议,旅游规划前首先要研究市场,对旅游项目精准定位,确定景区消费人群,项目的资金尽量分期投入,确保投入有效。在旅游开发初期,尽量避免把资金全部投入使用,最好先开发一部分项目,循序渐进,不仅利于资金回流,还可以在摸索中总结最佳营销模式和经验,保证下一阶段的开发有更充足的资金流和规划经验。

施文球在长期的旅游策划与规划实践中提炼出“持异、糅合、继绝”三词经。持异,即在已有的“旅游物件”吸取内质要素,从形式、形态、形象上创意出品。糅合,即将文化的、物件的、形象的进行有效组合,创新出品。继绝,即让已经止绝的传说、故事、无有的进行延伸,创造出品。

施文球表示,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相对滞后,但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最浓厚的风土人情在乡村,休闲游、体验游也都会在乡村落地,所以乡村将会成为未来最大的景区。我们要以旅促农、以农强旅、农旅结合,走农旅互动的特色发展之路。

(作者:旅游规划专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国际在线 2017-01-10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