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陈茹梅:造谣无助于中国大豆种植业

[ 作者:陈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03 录入:实习编辑 ]

内容提要:中国进口大豆由国内需求决定,进口与否,以及进口多少均属于市场行为;寄希望于通过政策保护来改变大豆产业垮台的局面不是办法,妖魔化转基因大豆也不可能助推这一政策的出台。

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2013年6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依据自身“在粮食行业20年的工作经历”,认为中国癌症发病率的上升可能与转基因大豆油消费有极大相关性。

报道中,王小语副秘书长发表了诸多论断,但很遗憾,这些反对转基因大豆的言论显著缺乏数据与证据支撑,因而显得牵强、滑稽,甚至荒唐—听起来多少让我觉得和“养生大师”张悟本的言论如出一辙。

从黑龙江大豆协会网站《大豆协会章程》可以查得,该协会并非专业协会,而是“由黑龙江省内从事大豆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服务、管理等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行业性社会组织。隔行如隔山,粮食行业的工作经历与致癌原因、流行病学调查之间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

关于转基因大豆安全性是否有保证的问题,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副主任委员彭于发研究员在6月15日的《经济日报》上做了科学、翔实和准确的回复;针对转基因大豆油消费与致癌原因是否有极大相关性这一问题,陈君石院士在6月21日做了解释和反驳,同时强调了王小语引用的两例陈旧的转基因作物安全性问题的实验是已被权威机构否定了的,王副秘书长不过是老调重弹、以讹传讹罢了。

作为一家大豆协会的副秘书长,王小语缘何无端攻击转基因大豆?善意猜测,他是为了保护本土大豆种植产业。然而,通过这样的手段不可能获得他所期望的结果。针对中国的大豆产业如何被摧垮,已经有很多报道,种种迹象表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调控,不会因为政府以保护价收购国产大豆的政策而乏力,也不会改变目前国内80%大豆靠进口、本土产量逐年萎缩的现状。

在此,再次总结彭于发研究员曾经谈到的,中国为什么选择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原因:我们的品种和技术水平相比其他国家还有差距,多、乱、杂和混收混种问题突出,劳动力成本上涨;中国每年大豆的播种面积在1.2亿亩左右,国内的播种面积满足不了需求。中国每年被迫进口5000多万吨大豆,按我国现有的品种和技术水平来测算,产出这些大豆需要4亿多亩耕地来种植,而中国没有这么多后备耕地资源。

在这一系列前提下,中国进口大豆由国内需求决定,进口与否、以及进口多少均属于市场行为。笔者认为,现在寄希望于通过政策保护来改变大豆产业垮台的局面不是办法—当然,妖魔化转基因大豆也不可能助推这一政策的出台。作为国产大豆主产地的大豆协会副秘书长,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力量在国产大豆新品种的培育上下工夫。如果有朝一日,国产大豆新品种在出油率、油脂品质等方面能够和转基因大豆媲美,那才会有“收复河山”的资本。

作者: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转基因育种研究。

本文节选自《转基因“真相”中的真相》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基因农业网 2016-12-30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