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中共湘潭县委:关于“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 作者:中共湘潭县委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19 录入:实习编辑 ]


湘潭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县域总面积2134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321个行政村,人口98.5万,其中农业人口60余万人,农村困难家庭及人口3.4万人;城镇人口30余万人,城镇困难家庭及人口0.6万人。近两年来,湘潭县立足产业基础,借鉴资兴“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先进经验,大力开展城乡就业困难家庭人员培训就业创业工作,累计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22599人,新增就业10276人,带动31000多名职工、农民工家庭增收致富,全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4.2万下降到2016年的2.8万余人,促进了大多数困难群众“就地培训、就近就业”,加快了全县产业转型、精准脱贫和全面小康建设进程,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工作中,我们着力从三个方面将“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抓出声势、抓出特色、抓出实效:

一、纳入全县大局,集中力量抓出声势

“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是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必须聚合全县之力共同推进。湘潭县坚持把培养工程纳入全县发展大局,遵循“政府主导、政策支持、精准培训、促进就业”的思路,坚持高位推动、部门联动、校企互动,形成了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合力共为的良好氛围。

1、高位推动,保障培训实效。全省“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现场会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培养工程纳入县委重要决策部署,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定期听取汇报、研究工作、解决问题。全县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产业工人培养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把产业工人培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县与乡镇、县直部门,乡镇与村(社区),村(社区)与组层层签订分解,确保了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同时加大经费投入,设立专项培训资金,确保了工作顺利开展。

2、部门联动,形成强大合力。赴资兴学习考察后,明确由县总工会牵头,人社、残联、农业、团委、妇联、商务粮食等单位为成员单位,配优配强人员力量,并聘请2名职业化工会工作者专门从事此项工作。结合湘潭县实际,制定《“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划分责任分解表,明确县直相关部门、各单位股室部门职责,确保了责任层层落实。充分整合部门资源,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一组织协调、统一培训基地、统一培训计划、统一资金管理、统一考核考评,并加强与人社、农业、教育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形成了强大合力。

3、校企互动,实现合作共赢。有效整合市、县培训学校资源,联合有培训需求的企业,搭建校企合作组织平台,有计划、有针对性、全方位地开展培训,实现合作双赢、资源共享。比如,整合县职业技术学校、县科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训资源,成立县职工教育培训中心,与湘潭市电机车有限公司、湖南傲派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合作,组织有意愿的职工开展电工、焊工等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培训组织的作用,推动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职工技能培训。比如,联合天英培训学校开展餐饮服务、花卉园艺技能培训,提高参训学员技能操作水平。

二、打造“青山模式”,创新思路抓出特色

2014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实施“强工壮县”战略,提出“一区带多园”发展路径,以天易示范区为龙头,先后成立青山皮鞋工业园、杨河工业园、茶恩竹木工业园等乡镇工业园区。为精准实施“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我们以青山皮鞋工业园区为试点和示范,全面推进技能培训和就业工作,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乡镇园区实际的“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道路。

1、成立培训学校,从“上门求学”向“送学上门”转变。青山皮鞋工业园聚集了30多家制鞋企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但其地理位置偏远,交通状况落后,人才、技术瓶颈突出,培训需求很大。与之相对的是,受时间、财力、交通等因素制约,园区企业和职工主动寻求或参与培训的却极少。为此,县总工会筹集资金50余万元,在皮鞋工业园成立专门的青山皮鞋工业园职工培训学校,以方便园区职工就地就近参加培训。同时,对接受培训的园区职工,实行学费、报名费、资料费、办证费、食宿费全免的政策,园区企业和职工100%受益。同时,在园区成立就业实习基地,建立起培训学校与企业之间密切衔接和稳定的学生顶岗实习平台,学员在“全真实践环境”中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

2、丰富培训项目,从“填鸭式”培训向“订单式”培训转变。企业不同程度出现的“用工荒”实际上并非“数量荒”,而是“结构荒”“技工荒”。以实用性为导向,开展送培训进企业“百千万”三年行动,培训前由培训机构与园区企业“一对一”无缝对接,对企业培训需求进行摸底调查,然后根据企业和职工的需求制定培训方案,实现了由以往培训机构“开菜单”变为园区和企业职工自己“点餐”,极大地提升了培训的实用性。先后举办4期专题培训班,为工业园234名企业管理人员和485名职工提供了送训到岗服务。举办企业培训会、职工素质教育培训班、技能提升培训班56场,男女皮鞋款式开发、缝帮、铲皮、卷边等工种被列入培训班课程,2520名职工通过培训技能得到再提升。

3、创新培训方式,从“传统单一”向“现代多元”转变。一是训赛结合、以赛促训。每年组织开展全县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通过竞赛将企业高级技师和技术能手等纳入导师人才库,已累计选树“莲乡工匠”5人、“首席技师”15人。赛前邀请技能大师为选手进行培训,赛后组织“首席技师”开展“名师带徒”“传帮带”等活动,通过训赛结合、以赛促训,全县共有324人被认定为初级技工,有122人由初级技工提升为中级技工、高级技工。二是紧跟时代,开展电商培训。为促进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销售的转型升级,跨区域举办电商培训班5期,邀请专业培训师围绕淘宝网店、微商运营和推广等内容进行培训,帮助257名农村青壮年贫困人口开展电商创业和就业。三是坚持“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根据园区企业的培训需求,邀请国家、省级技能大师、管理专家、心理咨询师到园区授课,目前已开班6期,培训学员1200多名。选送了819名有一定技能基础的职工到广州、温州、昆明、宁乡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职工技能水平和园区产品竞争力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以“青山模式”探索实践的经验为基础和示范,逐步向全县其它“一区多园”、城镇困难职工、改制企业下岗职工等进行辐射、推广和覆盖。目前,累计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困难对象再就业培训班8期,为本地园区企业对口输送产业工人424人、自主创业人员289人。

三、助推精准脱贫,因地制宜抓出实效

坚持把“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纳入全县精准扶贫工作体系,按照“一主线、两重点、三依托”的思路,推进困难群众技能培训工作,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一主线”,即始终把“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作为一条主线、一个原则、一种导向,贯穿于“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全过程。“两重点”,即突出两大重点服务对象:一是28个省定贫困村及全县4795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二是谭家山矿区周边“失地农民”。我县谭家山镇是一个资源型乡镇,煤矿关停退出后,正在实施沉陷区治理。目前矿区周边5个村2000余名村民,原一直依靠煤矿间接带来的附属产业维持生活,而现在土地无法耕作,生活来源也被截断,极易成为一个新的返贫群体。为此,我们把这批半工半农的“失地农民”作为“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的重点服务对象。“三依托”:一是依托特色产业。我县特色产业优势明显,湘莲、皮鞋、槟榔等行业产业经营散户多,劳动力需求旺盛。为此,将产业发展与技能培训相结合,针对贫困户技能不够、出门不便、费用难以承担等困难,与34家关联企业联手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培训,先后组织槟榔制作、湘莲加工、皮鞋制作系列培训24期,并将培训课程送到村组,帮助1632名贫困劳动力通过就近培训实现就地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二是依托新型主体。充分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经济中的生机活力,将各类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作为“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的主阵地。同时,注意有目的的整合培训对象。对人员集中的乡镇、村组就地培训,对人员相对比较分散的乡镇、村组分区域集中培训。先后举办油茶丰产、蔬菜栽培、水产养殖、生猪养殖、养鸡等290期培训班,带动了14771个职工、农民工家庭脱贫增收致富。指导全县43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联结7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8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135家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和培养贫困户1500余户,带动每户年均增收3500元以上。三是依托当地资源。有重点地选择资源基础较好的行政村,统筹整合人社、农业、林业、畜牧、职校等部门的培训项目和资金,依托村上资源优势进行支持和培训,促使每个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职工、农民工掌握1-2门实用技术。利用县内丰富的山坡地资源,有计划的引入养羊、养牛、养鸡培训项目。做大石鼓、易俗河、花石生态旅游,有针对性的将导游、蔬菜栽培、特色种养殖、酒店餐饮服务等技能培训课程送到乡镇、村,有效带动400余户贫困户增收脱贫。发展传统手工艺产品,开展油纸伞、湘莲粗加工培训班4期,鼓励和支持240余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自“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实施以来,我县落实上级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边完善,取得了一定成效,收获了一些启示。我们深切体会到,要真正把“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抓出成效、取得实效:

必须切实做到“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把“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作为加快脱贫攻坚步伐、补齐全面小康短板、主动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抓手,聚各级之力,集各方之智,实施大投入,营造大氛围,为工程推进提供了坚强保障。实践证明:众人齐心,其利断金;只要坚定决心,上下同心,集中力量,就一定能够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必须主动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工程实施以来,针对企业职工有意愿、缺时间,剩余劳力有基础、缺思路,贫困群众有时间、但路太远等种种条件的制约,我们主动把学校办到园区、教室搬到田埂、课程开到车间,把技能培训免费送到群众家门口,“零距离”满足群众需求,得到了群众一致认可。实践证明: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是办“高等学府”,不能搞“等客上门”,而要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距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步路”打通。

必须真正坚持“一把钥匙配一把锁”。群众需求在哪里,培训跟进到哪里;群众需求是什么,就必须要培训什么。工程推进中,我们始终把“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突出园区职工、贫困群众、“失地农民”等不同群体,采取训赛结合、名师带徒等多种形式,推出电商培训、育婴师培训、畜禽养殖、农家乐等特色项目,切实提高了技能培训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一把钥匙配一把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实事求是、力求实效,才能充分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求,才能真正让职工群众实现由“要我学”向“我想学”、“我要学”转变,才能真正实现“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标。

作者地址:湘潭县大鹏路县政府大院四楼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