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何竹梅:乡村客运之殇应当怎样缓解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07 录入:实习编辑 ]

最近,有几位农民朋友在谈到交通运输时一脸无奈,说他们好容易集资修好了乡村公路,但赶个集走个亲什么的,还得步行。眼看有车不能乘坐,心里很不是滋味。原来,乡村公路是没有开通客运的,只有一些私家车和农用车。而根据交通部门的规定,任何私车都没有载客的资质。面临着乡村客运这一商机,有的农民就购置面包车(俗称“长安车”)为乡亲服务,当然也收点费用。但是,这是“非法营运”,属于被打击的对象。这样一来,乡村的客运就成了“盲区”,“修好公路而不能享受”的矛盾日趋突出,当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我们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一切为了群众”。据悉,这里的几位农民朋友所说的“无奈”,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要说哪个部门不为群众着想,也断然有失偏颇,因为打击私车的非法营运,是交通运输部门的职责,也是为了群众的安全。在这样的体制下,农民朋友要想乘车,就只有自己买车。而就目前的情况看,要家家户户买车,人人都会开车,还达不到那样的水平,这种“有车不能坐”的现象,给广大农民带来的不仅是麻烦,有时还会耽误大事。

某家老人得了疾病,叫救护车又太远,准备就近找个“长安车”送一送。可这“长安车”车主说:“我不敢接这个业务,因为如果我收了钱,就是非法营运,被交警查到就吃不了兜着走;如果一点钱都不收,我又亏不起。”无奈,该户人家连找几个车主,才有一个车主说:“钱肯定要收,但被交警检查时你们不能说我收了钱。”就这样,才达成“协议”。可这一耽误,老人送到医院已经没得救了。本来,如果有名正言顺的营运车辆,老人就医就会更加及时,也许就会避免悲剧的发生。可就这样,眼看着四通八达的公路却在关键时刻排不上用场,不正是乡村客运之殇么!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并不是所有的私车车主都遵章守法,他们一则为了挣几个钱,二则也方便群众,就像前面说到的那位那样,“钱肯定要收,但被交警检查时你们不能说我收了钱”,因为“没收钱”就不是非法营运,交警那边也就过去了。就在这样相互的欺骗之中,有的私车挂“私用”之名,行“营运”之实。其间,就会有“把关不严”的,客人老实道出了“要拿点有钱”,车主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轻则罚款,重则没收车辆,吊销驾照。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营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导致交通运输部门的工作也更加艰巨,稍有不慎,那些非法营运的车辆就成了漏网之鱼。一边严厉打击,一边偷偷摸摸,“营运”仍在继续,隐患依然存在。看看乡村,想想城市,就会觉得有不公允的成分。城里除了有无数路公交车不停运行外,还有难以计数的出租车供人享受。而在农村,开通客运不可能,乘坐私车又违规,真的不知如何是好。

这日渐突出的乡村客运之殇,应当如何缓解?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又该做些什么?首先要深入基层,多聆听百姓的呼声,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人口比较集中而又大一些的村社,可以考虑适当开通客运。如果目前客运的能力还达不到,是否可以考虑通过适当的程序,将那些有志于从事营运的私车进行营运合法化,也就是注册为相当于出租车性质的车辆,一方面可以缓解客运能力的不足,一方面也为偏远乡村的百姓提供了便利,还不至于像现在的这样的偷偷摸摸,也可减少交通运输部门的工作量。当然,这牵涉到整个运管体制的改革,不可一蹴而就,必须多方调研,集思广益,才会有接地气的好方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人民之声 2016-12-06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