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张云华:强农之本在于铸牢“铁三角”

[ 作者:张云华  王丽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18 录入:王惠敏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现代化又是农业发展的关键。作为指导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为我国未来五年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促进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项纲领性政策带给农业发展的新变化、新机遇,我们特别策划了此文。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支撑现代农业的“铁三角”,缺一不可,一定要铸牢。这三个体系都要硬如铁,现代农业才可以强如钢。

《规划》是指导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具有一定的战略性、宏观性、原则性和长期性。应统筹处理好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与其他“三农”政策文件的关系和侧重点。

近日,国务院发布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对农业现代化建设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法作出明确安排,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业现代化须取得明显进展,国家粮食安全要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十二五”时期,国务院就曾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经过5年的实施,各项目标任务已基本顺利完成。那么,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此次发布的《规划》与以往相比有何新特点?如何看待《规划》中提出的总体目标?对未来五年农业现代化的七大方面布局又该如何理解?本报记者就此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张云华进行了专访。

农业现代化成效显著,挑战严峻

中国经济时报:《规划》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何重要意义?

张云华: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成效与挑战并存,成效显著,挑战严峻。《规划》出台的背景可总结为六大成效与四大挑战。六大成效是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物质技术装备达到新水平、适度规模经营呈现新局面、产业格局呈现新变化、农民收入实现新跨越、典型探索取得新突破。同时,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农业竞争力不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这四大挑战日益凸显。

“十三五”时期,发展农业现代化要巩固成就、迎接挑战,充分利用“四化”同步的外部拉动力、转型基础的源动力、广阔市场的带动力、改革创新的驱动力,更新农业现代化发展理念,谋划发展战略,拟定发展目标,实施发展举措,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中国经济时报:怎样看待此次《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

张云华:此次《规划》提出“十三五”农业现代化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国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等。同时,从粮食供给保障、农业结构、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技术装备、规模经营、支持保护等七大方面提出31项主要指标。

总体目标与主要指标相辅相成,共同体现了我国农业现代化需要实现的发展目标。粮食供给保障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主要都为约束性指标,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于粮食安全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的特别重视和应负责任,其他5方面的指标都为预期性指标,是农业现代化的预期性、引导性指标,是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需要市场主体实现的指导性目标。

强农之本在于铸牢“铁三角”

中国经济时报:《规划》提出,建设现代化农业要突出抓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个重点,你觉得该如何理解这三个重点?

张云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支撑现代农业的“铁三角”,缺一不可,一定要铸牢。这三个体系都要硬如铁,现代农业才可以强如钢。

当前,我国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阶段性过剩,大豆等油料、糖料、畜产品长期性不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低,优质安全农产品供求失衡,农民职业化水平偏低,农业经营规模偏小等。《规划》提出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畜牧业发展质量、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壮大特色农林产品生产等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举措,协同推进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业发展、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等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举措,这些都是抓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主要任务。

在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方面,《规划》提出从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促进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推进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等方面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从提升源头控制能力、标准化生产能力、品牌带动能力、风险防控能力、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等方面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在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方面,《规划》突出两个重点,一是通过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能力、促进农村人才创业就业来推动经营主体协调发展;二是支持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立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

七大方面布局可理解为“5+1+1”

中国经济时报:《规划》提出了着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着力促进农业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着力扩大农业对外合作,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保障规划顺利实施等七大方面布局。你觉得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何要从这七方面入手?

张云华:这七大方面实际上是“5+1+1”的关系,“5”即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五大农业现代化任务,两个“1”即国家和政府为了完成这五大任务,一方面要强化支撑,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另一方面要落实责任,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指导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指导理念。此次《规划》将五大理念贯穿其中: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第一动力,着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协调是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着力促进农业均衡发展;绿色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着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开放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着力扩大农业对外合作;共享是农业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这五大理念既是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目标,也是开展农业现代化工作的指引。五大理念就像五条“金线”,串起农业现代化各项任务“珍珠”,令《规划》层次分明、衔接紧密、有条有理、有血有肉,更能有效地指导各地、各部门、各主体更好地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完成农业现代化这五大任务,《规划》强调,需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整合优化农业建设投入,调整优化农业补贴政策;创新金融支农政策,完善信贷支持政策,加大保险保障力度;完善农业用地政策;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同时,需要落实责任,加强组织领导,逐级衔接落实,完善考核机制,强化法治保障,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继续深化改革,完善“三权”分置

中国经济时报: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方面,你觉得《规划》有何新举措?

张云华:《规划》中关于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内容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已陆续提出并在逐步完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把土地经营权从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三权”分置办法。

第二,在有条件的地方稳妥推进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试点。我们对重庆市梁平县的调研发现农户承包地退出试验可行。

第三,鼓励农户通过互换承包地、联耕联种等多种方式,实现打掉田埂、连片耕种。这是在土地承包制下,解决过去一轮、二轮承包延续下来的土地细碎化问题的好办法,我们对广东清远、广西富川等地的调查可以证实其对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显著作用。

第四,着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有序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到2020年基本完成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这是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第五,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试点。这“三块地”改革试点已开展一年多,下一步要加强试点力度和统筹性,可行性经验和推广方案要提前总结谋划,适时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中国经济时报:你对此次发布的《规划》还有何看法?

张云华:《规划》是指导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具有一定的战略性、宏观性、原则性和长期性。应统筹处理好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与其他“三农”政策文件的关系和侧重点。

同时,《规划》的有效执行和落实需要各地各部门进一步细化《规划》中的当年和长期任务、政策和项目等,既要分兵突进,又要统筹协调。未来的《规划》可进一步明确细化农业现代化的任务、项目以及所需要的政策、资金及其他保障,进一步增强《规划》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执行效能。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10月24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