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展开,已经形成政府政治性工作任务来抓,给乡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乡村建设中乡村规划作为美丽乡村建设首要任务,住建部要求村庄规划设计全覆盖,为规划设计单位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乡村规划设计当中,更多还停留在城市的角度看乡村,城市的思维规划乡村,致使许多规划设计只能挂在墙上,躺在桌上,而无法实施成为一堆废纸。如何让规划有效落地?规划到底给百姓带来什么好处?乡村到底需要怎样的规划,需要读者一道从几个方面思考。
(一)美丽乡村规划首先找到乡村文化的魂
在乡村规划调研中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与光辉历史,但我们看到更多的美丽乡村都是千篇一律的游道路灯、文化广场,彩绘漆画,亲水平台,仿木栈道与亭台造景,这与千城一面的城市病如出一澈,表面上很美,却丧失了乡村原有的文化特质,反而错误引导百姓的文化审美与历史传承。乡村的文化是扎根在百姓心中的,不是取悦领导完成任务的。设计师既做政府的说客,又要做百姓的帮手,美丽乡村规划要深挖乡村历史文化,疏理百姓情感故事,抓住重点,突出乡村文化特色是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首要任务。
(二)美丽乡村规划不是规划旅游圈,而是规划生活圈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美丽乡村规划几乎所有的乡村都是冠以全域旅游的思路来定位发展乡村旅游,因此我们看到的几乎全国雷同的规划设计,如:亲子乐园、农耕体验,花海田园,仿古街,红色基地等,都是为城市人下乡旅游而规划设计,而忽被了乡村生活主体:村民。在规划设计中对百姓的生产生活结构了解不够,必将打破城乡的互补关系,也将迫使百姓在生产生活中利欲熏心经营乡村,从而失去乡村生活本质。因此乡村规划应以百姓生产生活稳定的前提下,通过村庄整治,为百姓规划实用、经济、方便的生产生活的结构关系,为乡村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美丽乡村规划应为当地百姓参与建设提供空间
如何推进美丽乡村规划有效落地?一直是规划设计单位与政府关注的焦点。许多规划设计完成后,要么找不到具体落地实施的出口,要么通过领导为应付验收无序建设,短期推进后无法再有效实施或因主管领导离任,规划又得重新调整,导致美丽乡村建设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究其原因一是规划设计中没有让百姓参与建设的空间,都是以项目招标代替百姓建设,百姓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只是看客,并非主导。二是在建设资金上无法规划实施空间,规划设计只是政府完成工作任务而已,尤其是普通自然村庄,老百姓有心建,政府无心帮。完成推进的村庄都是领导挂点或重点扶贫村。因此,在乡村规划中应掌握相关资源信息,为百姓参与建设提供空间。
(四)美丽乡村规划应先整治,再产业,后管理的一体化规划体系
无论传统村落还是自然村庄都面临空心化问题,由于劳动力的输出及资源的失衡,导致乡村建设严重滞后,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违建无序,拆古建新,土地荒芜,等现象已严重制约了乡村的建设与发展。美丽乡村规划不管政府还是规划单位,往往考虑的是发展生产,带动就业引导致富,在规划中反复强调产业发展摆在第一位,但不知到底什么产业才适合本村发展,什么产业才赚钱,政府和百姓都接不住,稳定的农业生产被打破,盲目植入旅游开发或土地流转合作经营非农化,复制与山寨其它地区相关产业,规划单位设计也套用一个模版重复使用产业业态,导致乡村业态同质化,大量的花海项目,山地项目,体验项目,骑行项目等反复套用,对严重失衡的生态环境与文化保护造成更大的破坏,因此乡村生态环境整治比产业发展更重要,它与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产业规划设计中,应考虑产业运营管理模式的设计,预留产业发展空间,形成生产,销售、管理的协作模式。
(作者简介:廖志明,乡建实践者,高级室内建筑师,CIID资深会员,长沙龙喜博物馆馆长,长沙龙喜乡村学院发起人,湖南古村之友牵头人。)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美丽乡村人文龙喜(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